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电子教材 纸质教材 > 五主要进展和成果(第3页)

五主要进展和成果(第3页)

[58]李青,张辽东。基于增强现实的移动学习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

[59]陈桄,龚朝花,黄荣怀。电子教材:概念、功能与关键技术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12(2)。

[60]王俊宏。电子教材:信息时代教科书设计的新形态[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

[61]项国雄。从传统教材到电子教材[J]。信息技术教育,2005(5)。

[62]孙众,骆力明。数字教材关键要素的定位与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13(4)。

[63]戚常林等。基于Web的电子教材建设研究[J]。信息技术,2002(9)。

[64]吕正华。电子教科书发展趋势与数位出版计划[J]。教科书研究,2009(2)。

[65]Sung-MooJuureedu:Developmentofdigitaltextbooksitp:。unescfileadminuser_uploadapeidferencepaperSung-Moo_Jung_paper。pdf。

[66]M。Mardis,,D。Smith,J。Newsum,S。Baker(2010)。FromPapertoPixel:DigitalTextbooksandFlorida’sSchools,Aer[EBOL]。http:。palmter。fsu。edu。

[67]姚媛。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名词的本质概念及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

[68]刘艳斐。纵观“电子书包”发展十年[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69]吴永和,雷云鹤,杨飞,马晓玲。构筑数字化教育生态新环境——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研究与发展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70]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

[71]王俊宏。电子书包的发展及其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

[72]张海迪。“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9)。

[73]赵银生。新加坡推进智能教育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3)。

[74]马海涛。韩国——为教育公平普及电子教材[J]。上海教育,2011(1)。

[75]引自《联合早报》报道。日本小学试用电子课本[J]。印刷世界,2010(10)。

[76]EmbongA。,NoorA。,AliR。(2012)。TeachersPersontheUseofE-BooksasTextbooksinthe]。WorldAcademyofSgineeringandTeology,2012(70):580-586。

[77]刘翠航。美中小学电子教科书的使用现状及分析——加利福尼亚州电子教科书政策引发的争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1(4)。

[78]顾锦江。电子书包国内外应用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2012(12)。

[79]邵海昆。俄罗斯中小学将自主选用电子版教材[J]。世界教育信息,2015(21)。

[80]江跃中。上海中小学5年内推广电子课本[J]。共产党员,2010(7)。

[81]施勇勤,唐继文。电子书包领域的教育出版发展策略[J]。中国编辑,2015(6)。

[82]孙众,骆力明。数字教材关键要素的定位与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13(8)。

[83]HenkeHarold(2003).Anempirifore-books[M].ChartulaPress,9-18。

[84]龚朝花,陈桄。电子教材:产生、发展及其研究的关键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9)。

[85]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

[86]任丹凤。中小学教科书编制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25。

[87]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89。

[88]施勇勤,尹冰。试析数字教科书类型与功能特点[J]。中国报业,2015(2)。

[89]高路。我国第一代电子教材——人教电子教科书问世[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