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还指出教育期刊的内容琐碎平淡,教育领域的高级学位论文涉及的主题缺乏严肃而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都清楚地表现出教育学者糟糕的学术水平。进而他认定“理智和学术与教育学院分道扬镳这一点我并没有看错”[17]。
(三)批评教育课程忽视学术科目知识
弗莱克斯纳明确指出,未来教师学习“教育”课程的需求逐渐妨碍了对教材的掌握。教育学院已淹没于各种浅薄和即时性的事务之中。在他看来,教育学院对那些还不知道“是什么”(what)的人,就要告诉他们“怎么做”(how),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尽管他承认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启发方式会有差别。但他仍然坚持认为,“在较高的教育阶段,只要教师是相关学科的大师,那么这种差别相对而言不会那么重要”[18]。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掌握学术学科知识。
他批评教育学院把师范生的注意力从重要的学术科目的学习转移到在适当的时候依靠常识都能解决的琐碎小事和实用技巧方面。他以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为例,指出“满满200页的学院概况手册上,罗列的大多是一些不那么重要和突出的学科,它们本来完全可以留给任何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依靠常识或一般智慧去理解和掌握。原子论式的训练——即无休无止地开设特殊课程而不是提供少量广博精深的学习机会——是与理智发展背道而驰的”[19]。他认为这样的课程,尽管让成千上万的学生得到了“特别”训练,却没有获得有关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的教育与鼓励,而这一点是与大学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显然,弗莱克斯纳的教师教育思想是学术取向的。他的教学观念是常识取向的,因为在他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是依据常识和普通智慧就能解决的问题,根本无须专门的特殊训练。在弗莱克斯纳的眼中,教师意味着成为任教学科的大师。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就应该是良好的自由教育和对任教学科的深入学习,再加上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种认识,弗莱克斯纳并没有对如何改进教师教育提出更好的建议。
[1]Adams,C。R。,theTeagofPedagogyinCollegesaies,In:BorrowmaeacherEduerientaryHistory,eacherCollegePress,1965,pp。86-92。
[2]Sewall,J。B。,Thedutyofthecollegestomakeprovisiorainingofteachersforsedaryschools,(1889)In:BorrowmaeacherEduerientaryHistory,eacherCollegePress,1965,p。93。
[3]Sewall,J。B。,Thedutyofthecollegestomakeprovisiorainingofteachersforsedaryschools,(1889)In:BorrowmaeacherEduerientaryHistory,eacherCollegePress,1965,p。95。
[4]Sewall,J。B。,Thedutyofthecollegestomakeprovisiorainingofteachersforsedaryschools,(1889)In:BorrowmaeacherEduerientaryHistory,eacherCollegePress,1965,p。94。
[5]Sewall,J。B。,Thedutyofthecollegestomakeprovisiorainingofteachersforsedaryschools,(1889)In:BorrowmaeacherEduerientaryHistory,eacherCollegePress,1965,p。96。
[6]Borrowman,M。L。,TheLiberalandTeTeacherEdu:AHistoricalSurveyofAmeriThought,NewYork:BureauofPublis,TeacherbiaUy,1956,p。141。
[7]Royce,Josiah。,IsThereaSceofEdu,(1891)In:BorrowmaeacherEduerientaryHistory,eacherCollegePress,1965,pp。110-111。
[8]Royce,Josiah。,IsThereaSceofEdu,(1891)In:BorrowmaeacherEduerientaryHistory,eacherCollegePress,1965,p。122。
[9]Royce,Josiah。,IsThereaSceofEdu,(1891)In:BorrowmaeacherEduerientaryHistory,eacherCollegePress,1965,pp。117-118。
[10]Royce,Josiah。,IsThereaSceofEdu,(1891)In:BorrowmaeacherEduerientaryHistory,eacherCollegePress,1965,p。126。
[11]【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徐辉,陈晓菲译,第23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2]同上书,第24页。
[13]同上书,第23页。
[14]同上书,第43页。
[15]【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徐辉,陈晓菲译,第82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同上书,第85页。
[17]同上书,第86页。
[18]【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徐辉,陈晓菲译,第81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9]同上书,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