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兴趣期:11~12岁。喜好是参与各种活动的主要考虑因素,相对忽视自己的能力等因素。
(3)能力期:13~14岁。能力逐渐提升到重要位置,并能考虑到各种工作的条件,了解工作的意义,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
2。试探阶段
此阶段包括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期,在15~24岁之间。该阶段主要涉及学校和工作前期。个人通过学校、娱乐活动及各种工作经验,经过自我认识、反省,检验形成自我观念、职业角色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选定的职业进行修正。在这个时期,个人还可以尝试性地从事一些短期的工作,如周末或寒暑假期的打工。
此阶段又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试探期:在15~17岁之间。考虑到个人的兴趣、需求及社会就业机会因素,作暂时性的试探,并在学业科目经验中进行试探,使职业喜好逐渐具体。
(2)转变期:在18~21岁之间。正式进入就业市场或进一步接受专业训练,由一般性的选择转变为特定目标的选择,以实现职业自我观念。
(3)尝试并初步承诺期:为22~24岁。正式选定职业并努力工作,考虑该职业成为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可能性。若职业适应不良,则需要重新调整;若工作满意度高,则可以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实现个人职业喜好。
3。立业阶段
属于选择、安置、立业阶段,年龄介于25~44岁之间。经过早期的试探后,个人会逐渐显现一种安定于某类职业的趋向。从开始认同所选定的职业,经过经验的累积,逐渐建立起稳固、专业、能独当一面的地位,以提高晋升的能力。工作职位或工作项目可能有所变动,但职业不会轻易地改变。
此阶段又可细分为:
(1)承诺稳定期:25~30岁。重点在寻找职业及生活上的稳定。
(2)立业期:31~44岁。致力于职业的安定及工作的满意,并力求上进,突破成长。
4。维持阶段
属于专精、升迁阶段。此阶段为保持并持续建立阶段性工作成果,迈入中老年阶段,年龄在45~65岁。心态渐趋保守,重点为维持家庭及工作间的和谐关系,大部分人是享受努力后成功的喜悦及成果,少部分人则要面对失败或是不如意的困境。成功者还逐渐传承经验,寻觅接替人选。
5。衰退阶段
属于退休阶段。此时期年龄在65岁以上。此阶段,人的身心状况逐渐衰弱退化,达到退休的年龄。原来的工作停止,而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的工作方式以满足身心的需要。适应退休生活,如参加老年大学进修,从事义务活动等,以延缓身心上的衰退,持续生命力。
从总体上看,Super的理论是伸张性很大的一个发展理论。它既考虑到了发展的年龄阶段,同时也考虑到了发展的子阶段。将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很好地整合起来,对于不同的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很强的解释力。此外,该理论重视心理属性,并以自我概念为核心,突出职业价值观、能力、兴趣等的作用,抓住了本质的职业心理属性。在职业选择方面,将心理、生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结合起来考虑,是一种比较综合的决策模型。由于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该理论对中年期、老年期的发展与适应,提出了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如“中年危机”、“更新期”等,有助于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该理论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全面、宏观,如果作为职业咨询或职业生涯管理工作的参考,则需要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
12。2。3社会认知取向
长期以来,职业选择和发展的理论就像是拼图玩具一样,拼图的碎片包括遗传素质、环境资源和障碍、学习经验、兴趣、能力、价值观、人格、目标、选择、满意度、绩效、发展变化,以及适应(如从学校到工作,退休)等。因此,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框架,把职业选择和发展拼图的这些碎片按逻辑顺序组织起来,并且能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尽可能多的人作出最佳的职业抉择。
20世纪80年代,在Bandura(1986)的一般社会认知理论的影响下,逐渐兴起的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itiveCareerTheory,St&Brown,1994)正是这样一个理论。该理论试图把前人所发现的许多重要成果组织起来,注重个人—行为—环境三者复杂的交互作用,将心理、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加以整合,动态性地揭示人们是如何形成职业兴趣、作出职业选择、取得不同的绩效以及保持职业的稳定性的。
1。SCCT的三个核心概念
SCCT强调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起作用的三种个人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即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及个人目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的是人们对组织和实施所要得到的行为结果的能力的信念(如“我能干得了吗”)。自我效能与具体的活动领域有关,其形成与改变主要取决于四种信息来源:过去的绩效成就、观察学习、社会劝说以及生理和情绪状态。结果预期(outeexpe)指的是个人对从事特定行为的结果的信念(如“如果我这么做,会发生什么事”)。个人目标(personalgoal)是个人从事特定活动或取得一定结果的意图(如“我有多想这么做”),又可分为职业目标和绩效目标两种。
2。SCCT的三个子模式
SCCT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子模式,在每一个子模式中,上述三个核心变量与个人的其他重要特点、背景及学习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影响着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如图12-4所示)。
图12-4SCCT的完整模式
(1)职业兴趣模式,对特定职业的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会塑造个人的职业兴趣。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擅长于从事某种职业,或预期从事该职业将带来满意的回报,将会形成对该职业的兴趣并坚持下来。职业兴趣形成后,与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一起,将促进个人产生目标;目标又将促成行动并达到一定的绩效成就;绩效成就又会反作用于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形成一个动态的回馈环路。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并不能脱离社会和经济因素起作用。例如,性别和种族变量通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使得男孩或女孩分别形成对于男性活动(如工程技术)或女性活动(如护理)的技能、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及职业兴趣。
(2)职业选择模式,职业选择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表达初步的职业选择或职业目标;②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③获得绩效成就,并形成回馈环路,影响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的形成。职业选择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开放的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有多个选择点。职业选择并不总是与职业兴趣有关,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也会直接影响职业选择目标和行动。另外,有两类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职业选择过程:一类是先前的背景因素,例如文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榜样、技能培训机会等;另一类则是当前的环境因素,例如在作职业决策时的工作机会,情感上、经济上的支持,环境中的歧视等。
(3)工作绩效模式,工作绩效取决于人们的能力、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以及绩效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力一方面直接地影响绩效成就;另一方面则通过塑造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发挥间接的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客观上能力差不多的两个人实际的绩效成就却大相径庭。工作绩效也会提供一个回馈环路,反作用于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自我效能并非越高越好,只有当它稍稍高于实际的能力水平时,才会最充分地发挥现有技能并促进未来的技能发展。
3。SCCT的评价
SCCT具有如下优点:首先,SCCT重视社会认知变量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突破了只注重客观能力或工作报酬的传统观念,揭示了进行干预的可能性和策略。其次,SCCT试图建立一个整合的、动态的框架,克服了传统理论将心理、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分割开来且缺乏动态的局限性。再次,SCCT与其他职业理论互为补充,如与特质—因素论不同的是,SCCT还强调个人与环境的相对动态的、具体的特征。最后,SCCT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业咨询及职业教育领域具有强大的应用前景和意义。例如通过增强自我效能,帮助女性更多地参与到传统上男性占统治地位的职业(如工程技术、管理)领域中,或帮助人们进行职业调整或失业后的再就业等。
SCCT的局限主要有:首先,SCCT仍有待完善,需要将多种因素更加有机地整合。其次,SCCT的研究基础需要加强。在研究内容上,对工作绩效模式研究比较欠缺,对工作者再次职业选择的研究也较少,在研究对象上也有局限。同时,有关SCCT的验证性研究较多,干预性研究较少。最后,SCCT的理论发展仍须借鉴其他学科,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