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心理发展概论第二版课后题答案 >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第1页)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第1页)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生

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婴儿出生第一年后,就能通过多种方式表现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同情、帮助和分享等行为。当面对别的婴儿摔倒、受伤、哭泣时,他们会表现出皱眉、伤心等,有时甚至也会同样大哭起来,产生情感共鸣的表现。当幼儿1岁左右时,还有可能做出一些积极的安抚动作,如轻拍或抚摸一下对方。1。5~2岁幼儿的安慰行为有时甚至可以十分精细,如将创可贴贴在别人的伤口或将毛毯盖在他人身上。第二年,幼儿具备了基本的情绪体验,出现亲社会行为的萌芽,在成人的教育下开始有分享行为产生,按照成人要求形成简单的道德规范,但多为服从要求和模仿,例如,他们不会和同伴去分享同一个食物,如果成人教育幼儿考虑他人的需要或同伴通过要求或威胁等手段提出分享要求时,幼儿的分享行为就可能发生。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三个特质的发展和培养

我们在探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时,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其分为三个特质,即诚实知耻、同情利他和合作守礼。

1。诚实知耻的发展和培养。

(1)诚实知耻的概念。诚实知耻反映幼儿在做错事后能认识到自己不对,并感到羞愧、难为情等情感体验或行为表现,它是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基础。

(2)诚实知耻的发展特点。幼儿诚实知耻产生的时间大致在38个月,其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幼儿诚实知耻行为发展的快速时期是3~5岁,其中幼儿羞耻感状态发展的快速时期是3~4岁,羞耻感体验发展的快速时期是4~5岁。大约在3岁左右,幼儿就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这时如果做了错事,听到别人羞他,就会产生羞愧感。但此时的羞愧感,只是在成人“刺激”下才出现的,而不是源于自身的特殊情感体验。因此往往表现在外部的表情动作上,如脸红、低头不语或逃跑、躲藏等。5岁左右,幼儿已不需要成人的“刺激”就能“独立地”表现出羞耻心了,这时的外部表情动作逐渐被抑制,感到羞耻时他们不再逃跑和躲藏,而是内心充满了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情感体验。在羞耻感的体验和发现上,女孩比男孩更为明显。羞耻感的出现,为幼儿遵守集体规则提供了动力基础。

(3)诚实知耻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情境,向幼儿揭示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是培养诚实羞耻的前提,对幼儿的正确行为给予及时表扬,并且以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进行诱导,使幼儿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不对,逐渐形成诚实知耻观。

其次,要注意保护幼儿的知耻心。每个幼儿都有知耻心,其知耻心往往在别人知道他的过错时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受尊敬的、亲近的人面前。幼儿有了过错以及因过错而受到批评或处罚时,总是希望家长、老师和同伴帮他“保密”,不要宣扬出去,成人应理解和保护幼儿这种正常的知耻心的表现;反之,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会使知耻心逐渐淡化,或者走向另一极端,变得胆小、自卑、拘谨。

最后,使幼儿的羞耻心在同伴舆论中深化。3岁左右的幼儿有了过错,一般只在成人面前才有羞愧感。5岁以上的孩子开始懂得同伴舆论的压力,会在同伴面前自觉地产生羞耻心,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并力图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令人不愉快的羞耻体验。

2。同情利他的发展与培养

(1)同情利他的概念。同情利他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同情和关心他人、谦让、分享、助人的良好品质,它主要是幼儿亲社会性的外在行为表现,在幼儿阶段表现出很大的外控性,主要是教师和家长教导的结果。同情是对他人的不幸产生共鸣,并对其行动表现出关心、赞成、支持等情感,以及由此诱发“助人为乐、伸张正义”等动机和行为,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同情心不仅可以抑制攻击行为,而且被看成是亲社会行为最主要的动机源。幼儿最初的情感共鸣即可谓是最早的同情心的表现。同情心的培养有助于幼儿道德自我的内化和形成。同情利他是幼儿融入社会的基础,那些在4~5岁时表现出较多利他行为的幼儿,在整个童年时期,乃至青春期和成人期,仍然会更加助人,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更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2)同情利他的发展特点。总的来说,幼儿的同情利他行为在其3~4岁时发展最快,这是因为3~4岁幼儿的移情能力逐渐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受情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同情在幼儿4~5岁时发展,5~6岁时趋于平稳。而中班阶段是幼儿同情利他行为培养的关键年龄。中班幼儿同情心的迅速发展与这个时期幼儿的各种心理变化密切相关。诸多研究表明,4岁左右幼儿社会认知能力迅速发展,观点采择能力迅速提高,是由“复制式心理理论”向“解释性心理理论”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为幼儿同情利他行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情利他行为也和记忆、想象有关,脑重的增加、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逐渐成熟和自身经验的增加使中班幼儿的记忆和想象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当幼儿把自己记忆中的情绪表象和别人联系起来时就很容易产生同情心。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幼儿园教育的促进,中班幼儿的情感日益丰富和深刻化,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也逐渐增强,为其同情利他行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敏感时期促进幼儿同情心的发展。

此外,分享也是幼儿表现同情利他行为的主要方面,分享行为因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对象的不同而变化。4~5岁幼儿分享观念增强,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表现为不会均分到会均分。5~6岁幼儿分享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的增多。此外,幼儿的分享水平受分享物品数量的影响。当分享物品与分享人数相等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做出均分反应。当分享物品只有一件时,表现出慷慨的反应最高。随分享数量的递增而渐次下降,满足自我的反应渐次增高,幼儿的利他观念不稳定。而当物品在人手一份之外有多余时,幼儿倾向于将多余的那份分给需要的幼儿,非需要的幼儿则不被重视。在物品特点方面,幼儿更注重于食物,对待这些东西,幼儿均分反应高,慷慨反应少;而对玩具,则慷慨反应多。

(3)同情利他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幼儿的同情利他行为:

第一,我们要创造情境,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成人要有意识地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机地对幼儿进行同情心教育,抓住时机积极引导,强化幼儿的同情利他行为,将幼儿个别的短暂的同情利他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良好品质。例如,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通过扮演病人、医生、父母等角色,体验生病时的痛苦,体会医生对病人的关心,感受父母做家务的辛苦,从而懂得要热爱、关心、同情他人。此外,成人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良好的行为感染幼儿,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第二,运用“泛灵”心理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培养。“泛灵”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针对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在培养幼儿同情行为时运用将物拟人化的教育手段,很容易使幼儿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逐步引导幼儿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感受,学会体谅、同情他人。例如,当幼儿在损坏玩具时,教师便会以玩具的口吻说:“哎哟,我好痛啊。”以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再因势利导,让幼儿想一想“自己受伤了会怎么样,痛不痛?”

第三,要做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同情利他行为的培养不是只靠幼儿园教育就可以完成的,其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配合。家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要经常让幼儿看到父母是怎样关心、同情、帮助他人的,父母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幼儿,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模仿,并予以强化。

3。合作守礼的发展与培养

(1)合作守礼的概念。合作守礼主要体现幼儿对他人有礼貌,喜欢与同伴相处并能与之合作游戏等,它是幼儿亲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和初始的体现。

(2)合作守礼的发展特点。合作守礼在幼儿3~4岁时发展最快,在4~6岁间变化不大。之所以幼儿的合群行为发展最为迅速,这是因为对幼儿而言,同伴间的交往和游戏是他们最基本的活动,为保持同伴交往和游戏的顺利进行,幼儿必须彼此谦让与合作,因此他们在这些行为上的体验较多,经验也较为丰富;同时,幼儿的这些行为又常由于同伴的接纳和活动的顺利开展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因此幼儿的合群行为出现较多。此外,在幼儿园中,女孩的合作行为水平明显高于男孩,尤其是在大班,性别差异非常显著。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和教师对幼儿怀有不同的期望,致使男孩女孩在合作行为上出现性别差异。

(3)合作守礼的培养。首先,要为幼儿树立合作守礼行为的榜样。幼儿的行为由于受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很多东西都是靠模仿得来的,所以和幼儿最亲近的老师或父母、亲人的举止言谈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要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守礼行为,成人就必须深刻认识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影响幼儿,为幼儿树立合作学习的榜样。教师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家长及亲人之间是否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等都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守礼行为较出色的幼儿与表现弱一些的幼儿一起游戏。

其次,要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合作游戏,如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造型或采取二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这样,幼儿在活动时通过二人或几人协商,大大地增加了其合作行为的出现,使幼儿获得了更多的关于合作的体验。此外,还可以把幼儿合作的培养贯穿在幼儿的各个环节当中,如共同叠被子、搬椅子、收拾玩具等。

最后,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的特点

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指向对象在不断变化且存在年龄差异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