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心理发展概论第二版课后题答案 > 二幼儿思维的发展(第2页)

二幼儿思维的发展(第2页)

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幼儿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和尝试的次数最多。

2。幼儿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发展

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过程。分类是根据某一特征将物体组织起来,便于人们整体识别或记忆这些物体的思维过程。

例如,向幼儿展示游戏机、变形金刚、电脑、电动玩具车,要求幼儿完成“给它们一个共同的名字”和“找不同”两项任务。当幼儿进行第一个任务时,会根据它们都是可以玩的特征,把它们归为“玩具”或“可以玩的东西”。但幼儿在进行第二个任务时,可能会把电脑挑选出来,而把其他的物品都归为一类,这样归类可能是因为电脑总是由爸爸妈妈控制,平时不随便给他们玩,是属于爸爸妈妈的,而其他的东西他们可以支配,是属于他们的玩具。幼儿完成这两项任务,都需要经历思维的比较和分类过程。

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经历了随机分类、知觉分类、功能分类、概念分类四个阶段。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为其理解概念的内涵奠定了基础。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用一些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几何体做实验,要求幼儿将几何体进行分组。研究发现低龄幼儿在分组时不断改变分类的标准,一会儿以形状,一会儿又以颜色或大小作为分组标准,证明年龄小的幼儿分类具有随机性的特点,他们有时也会根据对物体的知觉特征进行分类。年龄稍大的幼儿逐步倾向于根据物体的功能或主题关系进行分类,如幼儿倾向于把牛、青草和牛奶分为一类,因为牛吃草能产牛奶。直到幼儿后期,幼儿才开始根据事物之间相对较为严密的逻辑关系进行概念分类。

(三)幼儿思维形式的发展

概念、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推理是由判断组成的,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思维进行的基础。

1。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

人们在认知事物时,把感知属于一类的事物抽取其共同本质特征加以概括,成为概念。每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事物的本质特征。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这一概念本质特征的所有事物。表征能力的发展是幼儿理解概念的基础。表征是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是应用语词、艺术形式或其他物体作为某一物体的代替物。例如,2~4岁的幼儿,会用“甜甜”来表示所有他见过的糖果和小点心,用“可乐”表示所有他见过的饮料。基于幼儿表征与分类能力的发展,幼儿的概念掌握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儿最初掌握的大多都是一些具体的实物概念,尤其是低龄幼儿通常从理解生活中可接触的具体概念逐步过渡到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幼儿的妈妈告诉他:“不要吃零食,吃多了就吃不下饭了。”他会回答说:“我不吃零食,我要吃糖葫芦。”这是因为幼儿总是先认识“糖葫芦”“饼干”“冰激凌”这些生活中的具体概念,再逐步理解概括性相对较强的抽象概念——“零食”。

第二阶段,随着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掌握的词汇量增大,幼儿可以借助一些熟悉的抽象概念来理解新的具体概念。例如,老师向幼儿介绍鲨鱼时,告诉幼儿鲨鱼是生活在海洋里庞大凶猛的鱼。幼儿可以借助他们对“鱼”的基本属性的认识,如生活在水中、会游泳、有鱼鳍和鱼尾等来理解“鲨鱼”的概念。

此外,幼儿的数概念也获得了发展。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数数阶段到给物数数阶段,再到按数取物阶段,最后达到数概念的掌握阶段。幼儿不仅能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而且还能理解数的组成。但总的来说,幼儿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数概念的理解很容易受到对事物直接感知的干扰。例如,幼儿在对数的守恒概念理解时(如图6-2),问他们:“它们一样多吗?”无法摆脱直觉对思维的干扰的幼儿会认为它们是不一样多的。

图6-2数量守恒

为此,幼儿教师常常会利用一些变化的图示来帮助幼儿从多个角度感知事物,帮助幼儿通过分析和综合,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

2。幼儿判断能力的发展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任何判断都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都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幼儿的判断能力是在概念掌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判断实质就是肯定与否定概念之间的联系。幼儿判断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判断形式看,开始时幼儿是以直接判断为主,再逐步向间接判断发展的。比如,3岁幼儿会指着一个来找刘老师的小学生告诉同伴说:“这是刘老师的小哥哥。”可见他是根据自己对小男孩特征的感知来做出判断,而能根据人际关系来做间接判断的幼儿会说:“这是刘老师的儿子。”

第二,从判断的客观性看,开始时幼儿主要根据对事物直觉观察到的表面联系来做主观判断,然后逐步向学会综合事物的多种属性、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做出客观的判断。例如,问幼儿:“为什么人没有四条腿?”年龄小的幼儿会回答“因为人不是小狗”“人长四条腿不知道怎么走路”“人有四条腿看起来会很怪”;而年龄大的幼儿会回答“因为我爸爸妈妈都只是长着两条腿”“站起来走的动物都是用两条腿走的”“人原来有四条腿,后来有两只变成了手”。总的来说,受知识经验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幼儿还是无法综合考虑事物多种属性并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作出合理的判断,因此他们的判断很容易被自己或者他人推翻,变动性很强。但随着各方面的发展,他们做判断的依据会越来越全面,判断也会越来越接近客观,判断的确定性逐步增强,不易被推翻。

3。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

推理是根据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每一个推理都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已知的判断是推理的前提,新的判断是推理的结论。

通常人们认为幼儿早期进行的判断都是一些直觉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较晚。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类比能力直到青春期才能发展起来。但有研究表明,一岁左右的幼儿也能进行类比推理(chez&Campbell,1997)。在一个两岁多幼儿的类比推理实验研究中,研究者给幼儿提供一个玩具,玩具上有很多不同颜色的门,同时配有不同颜色的钥匙。钥匙与门的颜色是匹配的,只有同色的钥匙才能打开同色的门。当幼儿学会用红钥匙开红颜色的门,黄钥匙开黄颜色的门后,研究者特意额外增加了一把白色的钥匙。研究者发现幼儿拿到白色的钥匙后,就已经懂得直接寻找白色的门。说明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查子秀等人(1984)的实验研究也验证了幼儿最早发展的推理能力是类比推理。他们用几何图形、实物图片、数概括三种形式要幼儿通过选择进行类比推理(如水果苹果,文具?)。

整个幼儿期,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受到判断能力发展的限制,发展水平都不高。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决定了幼儿在做出判断推理时,常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外在或表面属性作为推理的依据,因此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推理往往是不合逻辑的。例如,让小班幼儿比较三个气球的大小,然后询问幼儿为什么认为这个气球比另外两个气球大,幼儿回答:“因为它是红的,红的最漂亮。”

为了促进幼儿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加强幼儿对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讨论推理过程,再利用举例法帮助他们分析已作出的判断是否接近现实,从而培养幼儿初步反思自己思考问题过程的习惯,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