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1+(1—r)+(1—r)2+(1—r)3+…+(1—r)n]
=R·1[1—(1—r)]
=Rr
分析上式可知,活期存款的变动与原始存款的变动存在着一种倍数关系,即活期存款与原始存款的比率,称为派生倍数(或货币乘数)。设K为派生倍数,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额,用公式表示为:
将上例数据代入上式求得:K=20000010000=15%=20。
从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派生倍数K,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因此,在现代银行制度中,中央银行正是以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派生存款的能力的。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派生倍数缩小,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存款的能力下降;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派生倍数扩大,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存款的能力增强。
4。存款多倍收缩过程
存款多倍创造过程也可反向作用,即当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中某一银行减少了存款准备金时,存款将会发生多倍收缩。
假设银行不持有任何超额准备金,如果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中某一银行减少了10000元准备金,用于偿还中央银行贷款,由于它一直未持有任何超额准备,因此该银行的准备金额就低于法定要求10000元。为了维持其原有的法定准备金水平,它可以通过出售10000元债券或收回10000元贷款的方式补足所需的准备金。当它出售证券时,它得到一张从其他银行账户中签发的10000元支票并将之存到中央银行,这使它的准备金增加同样的数额。类似地,贷款的收回也是通过自己的客户接受其他银行客户所签发的支票来实现的。在这两种情况下,该银行的准备金都将增加10000元,但是,向其签发支票的银行(例如A银行)将损失10000元活期存款和10000元准备金。其资产负债情况如下:
如果法定准备率为5%,此时A银行发现本身无法达到准备金要求,短缺额为9500元。因它的准备金至多减少500元(即支票存款减少额10000元的5%),但A银行准备金已被转出了10000元。为了弥补这一准备金减少额,A银行将收回9500元贷款或出售9500元证券,并相应地使自己的准备金存款增加9500元。则其资产负债状况为:
如果A银行收回的贷款或出售的证券是从B银行账户中签发的支票,则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为:
此时B银行准备金短缺9025元,所以它将削减同样金额的贷款或证券,从而使另一家银行的支票存款减少9025元。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直到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水平变为:
(-10000)+(-9500)+(-9025)+(-8573。75)+(-8145。06)+(-7737。81)+…=-200000(元)
可见,派生存款的倍数收缩过程和存款多倍扩张过程是相对应的,其原理一样。
5。派生倍数的推导
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也称派生乘数。从上面的例子推导,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若以K表示活期存款总额变动对原始存款的倍数,则可得:
但这里的K值只是原始存款能够扩大的最大倍数,实际过程的扩张倍数往往达不到这个值。
(1)超额准备率的影响
以上分析假定银行将超额准备金全部贷出。事实上,多数银行都持有少量的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是银行的总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之差。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各种情况的存款兑付。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占活期存款的比率即超额准备率。银行按一定的超额准备率保持一部分超额准备金,这样可用于贷款或者投资的资金就减少,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就削弱,从而引起派生乘数的变动。现用e表示超额准备率,则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乘数为:
(2)现金漏损率的影响
前面曾假定,客户将收入的全部款项存入银行体系,而不提现金。事实上,多数客户总会有提现的行为。如果在存款派生过程中某客户提取现金,则现金就会流出银行体系,出现现金漏损。现金漏损后使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下降。现金漏损占活期存款总的比率,即现金漏损率,也叫通货存款比。用c表示,则银行的派生乘数变为: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公众不会把收入的全部都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有时还会将一部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转换为定期存款的部分只有保留的准备金不能进入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因此,如果以rt代表定期存款的准备率,t为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则t·rt为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准备金占活期存款的比率,这时的派生乘数变为:
综上分析可知,商业银行吸收一笔原始存款能够创造多少存款货币,要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流出银行的现金、超额准备金、定期存款准备金等变量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与派生乘数存在着倒数关系。
7。2。3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
1。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
从商业银行的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可以得出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货币供给模型,即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Ms=m·B
式中:Ms为货币供应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这是最一般的货币供给模型。从该模型中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2。基础货币
(1)基础货币的含义
基础货币(basemoney)又称高能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总和。由于商业银行准备金具有货币创造的功能,所以每一单位基础货币的增加,会导致数倍的货币供给增加,因而基础货币常被称为高能货币、强力货币。作为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存款扩张的基础,基础货币常用下式来表示:
B=R+C
式中:B为基础货币;R为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总额,它由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定期存款准备金三部分构成;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在基础货币的两项内容中,中央银行对两部分都具有直接的控制能力。但中央银行对R部分的控制能力较强,而对于C部分则控制能力很小。
(2)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
既然基础货币是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的,而现金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两者都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所以,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就能考察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主要有准备金存款和流通中现金;资产项目主要包括国外净资产、对政府债权净额、对商业银行债权以及其他项目净值。
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①国外净资产。它是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的。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当中央银行收购外汇、黄金时,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基础货币则减少。
③对商业银行债权。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再贴现和再贷款资产增加,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减少,则意味着中央银行减少了再贴现和再贷款资产,基础货币收缩。
④其他项目净额主要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3。货币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