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货币金融学米什金电子书 > 第9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2页)

第9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2页)

3。按通货膨胀是否存在预期划分的通货膨胀类型

(1)预期型通货膨胀

指在经济生活中,人们预计将要发生通货膨胀,为避免经济损失,在各种交易、合同投资中将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先计算进去。预期型通货膨胀具有自我维持的特点,又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

(2)非预期型通货膨胀

刚好与预期型通货膨胀相反,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期,从而造成实际的价格上涨速度高于预期水平。

4。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的通货膨胀类型

按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可以划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和预期型通货膨胀,这将在下一节作详细的阐述。

9。2通货膨胀的成因

9。2。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家早期主要从需求方面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认为当经济中需求扩张超出总供给增长时所出现的过度需求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俗的说法就是“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使得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出了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可以从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两个方面考察。

从实际因素来看,总需求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支出构成,因此,总需求增加包括了消费需求增加、投资需求增加和政府需求增加。由于国民收入分配向消费倾斜,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同时消费品供给不能满足消费需要而引起的物价水平整体上涨,称之为消费需求膨胀;由于积累率过高、投资规模扩大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之为投资需求膨胀;由于政府过度支出而引起的需求膨胀,则称之为政府需求膨胀。

从货币因素来看,总需求的膨胀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第一,经济体系对货币的需求大大减少,即使货币供给不增长,货币存量也会相对增加,从而导致总需求相对增大;第二,货币需求量不变时,货币供给增加过快,也会导致总需求相对增大。货币供给过多造成需求膨胀与投资需求膨胀导致的物价上涨效果是相同的,但对利率的影响是不同的。投资需求膨胀会导致利率上升,而货币供给过多会造成利率下降。

9。2。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主要从总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是以生产成本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利润而构成。因此,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成本推进说还进一步分析了促使产品成本上升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经济中有组织的工会和垄断性大公司对成本和价格具有操纵能力,是提高生产成本并进而提高价格水平的重要力量。工会要求企业提高工人的工资,迫使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企业则会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转嫁工资成本的上升,而在物价上涨后,工人又会要求提高工资,再度引起物价上涨,形成工资—物价的螺旋式上升,从而导致“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垄断性企业为了获取垄断利润也可能人为地提高产品价格,由此引起“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此外,汇率变动引起进出口产品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石油危机、资源枯竭、环境保护政策不当等造成原材料、能源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9。2。3混合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都是在供求的交替作用下产生的,而且都与较高的货币增长率相联系。尽管理论上可以区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与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需求拉上的作用与成本推进的作用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将这种总供给与总需求共同作用情况下的通货膨胀称之为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实际上,单纯的需求拉上或成本推进不可能引起物价的持续上涨,只有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9。2。4结构型通货膨胀

一些经济学家从经济部门的结构方面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发现即使整个经济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由于经济部门结构方面的变动因素,也会发生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即所谓的“结构型通货膨胀”。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现代社会的经济机构不容易将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但是,生产率低的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都要求公平,要求向生产力高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得全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9。2。5预期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预期理论主要通过对通货膨胀预期心理作用的分析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发生。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其达到预期价格以上。这种在市场预期心理作用下发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之为“预期型通货膨胀”。

9。3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治理

9。3。1通货膨胀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界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主要观点可分为以下三种: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促进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发展的促退论;通货膨胀不影响经济发展的中性论。

(1)促进论

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影响,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新古典综合派的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这种观点。他们认为通货膨胀能通过强制储蓄、扩大投资来实现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而且保持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可以提高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当产品价格上升时,名义工资变动滞后于价格水平的变动,企业可以获得“价格效应”,从而扩大再生产。

(2)促退论

促退论认为无论是温和的、急剧的或恶性的通货膨胀都是一种病态的货币现象,必然会损害经济增长,所不同的仅仅是破坏程度而已。通货膨胀肯定阻碍经济增长和导致经济低效率。

(3)中性论

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既无正面影响,也无负面影响,它是中性的。在温和的通货膨胀环境中,社会公众会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他们会对物价上涨作出合理的行为调整,使有关通货膨胀的各种影响相互抵消,从而对经济增长不产生作用。

2。通货膨胀对储蓄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储蓄是指用于投资的货币积累,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银行储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物价的普遍上涨,信用扩张导致的货币价值下跌使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并导致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游离出来的资源被得到信用的生产者所利用。此时,投资增量所需的生产要素来源于对消费的强行挤占。也就是说,一些本来被用于消费的资源被强制性地用于投资,这叫做“强制储蓄”。如果投资的资金来源于强制储蓄,因为全社会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源总量实际上并没有增加,而只是通过强制储蓄的形式,在资源的分配上向投资倾斜,会造成经济过热。而且,强制储蓄引发的通货膨胀降低了家庭和企业所持有实际货币余额,而这部分失去的货币价值实际上转移到发行货币的政府部门,形成了所谓的“通货膨胀税”。这就是说,政府通过增发货币引起通货膨胀获得了超额收入,它以隐蔽的手段增加了政府的投资。

3。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