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变量
经常被用作操作目标的变量是基础货币和准备金,有时短期利率也可以作为操作目标。
(1)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之和,又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由于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量乘以货币乘数,在货币乘数一定的情况下,只要控制住基础货币,就控制住了货币供给量,进一步可以控制市场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贴现窗口和公开市场业务对基础货币进行调节和控制,但这种控制并不是绝对的。特别是通过贴现窗口的控制,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需求。虽然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但其变动比较有规律,原因在于我国货币乘数相对稳定。因此,基础货币目前是我国中央银行一个比较理想的操作目标变量。
(2)准备金
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及其持有的库存现金。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取的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存款准备金总额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
准备金的规模,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和放贷能力。中央银行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直接导致准备金的变化,进而引起银行贷款的规模和货币供给量及利率等中介目标的变动。
(3)短期利率
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在有的国家也被用作操作目标。经常被选作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等手段来实现对同业拆借利率的调控,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其他利率。但是,短期利率易受通货膨胀、市场供求和心理预期的影响。
货币政策规则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的指导原则。学者对货币政策规则的运用有着不同的观点。
1。规则与相机抉择的争论
相机抉择是指中央银行在操作货币政策工具过程中,不受任何固定的程序和规则的约束,而是根据经济运行形势灵活地选择操作方法,以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凯恩斯主义学派强调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中的相机抉择性,经济趋热,相应紧缩;经济趋冷,相应扩张。他们认为这种“逆风向”调节更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按规则行事是指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之前,先确定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程序和原则,并按这些事先确定的规则进行操作。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了固定的货币增长率规则,即不管经济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央银行只要保持货币量按固定的速度增长就行。他们认为相机抉择的“逆风向”调节不但不能起到稳定作用,甚至它本身就是经济不稳定的一个原因。
在不断的争论中,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规则和相机抉择问题逐渐达成了基本共识,即纯粹的规则和纯粹的相机抉择是两种极端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是采取折中的做法,将简单规则与相机抉择相结合。
2。几种货币政策规则
根据货币政策规则涉及的指标内容,可以分为货币数量规则、利率规则、通货膨胀目标制等。
(1)货币数量规则
货币数量规则是指根据最终目标来调整货币供给。早期最有代表性的货币数量规则是弗里德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单一规则”,即假设货币周转率相对稳定并且可以预测,那么最佳的货币政策是使货币供给以固定的速率k增长,并在任何经济形势下都维持这一增长率,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后来有影响力的货币数量规则是麦卡勒姆规则,它是以名义GDP增长率为最终目标,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的政策规则。
(2)利率规则
利率规则就是根据产出、通货膨胀等最终目标的变动来调整利率(一般是短期利率)的原则。最有代表性的是泰勒(1993年)提出的泰勒规则,其含义是: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在长期将利率保持在中性水平,使它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而只是起到稳定的作用。
(3)通货膨胀目标制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以保持低的和稳定的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或框架。这种新的政策规则包含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中央银行宣布明确的、数值型的通货膨胀率目标;二是货币政策以稳定物价为首要目标,一旦预期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值,中央银行就采取行动把通货膨胀率恢复到目标范围内。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中央银行需要有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与通货膨胀有相对稳定的关系;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强且决策应该高度透明等。
8。5。1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从客观经济形势变化到货币管理当局调整或制定货币政策措施,以及实施货币政策直至对经济运行产生效应之间的时间间隔。时滞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组成。
1。内部时滞
指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需要货币政策作出某种变更,到货币管理当局实际采取行动之间所花费的时间过程。内部时滞包括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个阶段。内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信息反馈系统的灵敏程度、预测能力、管理当局的金融决策水平和政策实施效率等多方面的因素。
2。外部时滞
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包括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外部时滞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中央银行对这一时滞进行实质性的控制有较大的难度。
8。5。2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除货币政策时滞外,还包括货币流通速度、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和其他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
1。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社会总需求从流量上看,表现为一定时期的货币支出总量,它等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如果政策制定者未能预测或者估算货币流通速度出现偏差,这都有可能使货币政策效果受到削弱。在实际中,很难做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估算不出现误差,这当然也就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当一项政策措施出台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期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这会导致政策可能无效。例如,政府拟采取长期扩张政策,人们通过各种信息预期社会总需求增加、物价会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会通过工会与雇主谈判,要求提高工资;企业预期工资成本会增大而不愿扩大经营。最后结果可能只有物价上涨而没有产出增加。
3。其他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
其他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一项既定的货币政策出台后,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这段时间内,如果经济出现某些始料不及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又难以作出相应调整时,就可能出现货币政策效应下降的情况。二是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压力会迫使货币政策调整。三是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对本国形成冲击。
8。5。3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
衡量货币政策效应,一是看效应发挥的快慢。前面关于时滞的分析已经讨论。二是看发挥效力的大小。对货币政策效应大小的判断,需考察实施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到达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