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货币金融学米什金电子书 > 第7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第3页)

第7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第3页)

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他的名作《货币数量论——一种新解说》,从而标志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诞生。伴随这一理论产生而出现的,还有一个崭新的宏观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学派。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货币数量论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1)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式

弗里德曼继承了凯恩斯等人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的观点,从而把货币需求当作财富所有者的资产选择行为来加以考察。但他不像凯恩斯那样,用债券来代表所有的货币以外的金融资产,而是把资产选择的范围扩大到债券、股票,以及各种实物资产等。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三类因素的影响:财富总量、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及财富所有者的偏好。基于上述认识,弗里德曼提出了他的货币需求函数式:

(2)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弗里德曼不仅关心名义货币需求,而且特别关心实际货币需求。在影响货币需求的诸多因素中,弗里德曼把它们划分为四组:

①收入或财富的变化,即y和w。恒久收入y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中所提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平均长期收入,或过去、现在和将来收入的平均数。它与货币需求呈正相关关系。总财富w包括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指看得见的物质财富。由于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大,人们为了应付紧急需要,就会持有较多的货币;反之,则持有较少的货币。因此,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重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②持有货币的名义收益率。货币能否产生效益,决定于货币种类。货币的名义收益率可以为零(现金),也可以为正(定期存款的利息),或者为负(活期存款的各种费用)。rm与货币需求正相关,货币的名义收益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大。

④财富所有者的偏好,是指人们对于持有货币的心理偏好。包括收入以外的影响货币效用的其他因素或变量。如社会富裕程度、取得信贷的难易程度、社会支付体系的状况等。它们在短期内可以被视为是不变的。

这样,货币需求函数简化为:

(3)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政策含义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建立为其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弗里德曼分析了西方各国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通货膨胀,并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弗里德曼根据货币需求分析认为,恒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最重要。由于恒久收入是稳定的,主要由恒久收入决定的货币需求量也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因此造成西方各国通货膨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变动的最根本决定因素,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持续、普遍的上升,因而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当货币数量的增加明显快于产量的增加时,通货膨胀便会发生。因此引起物价全面上涨和持续性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只能是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因此应把货币政策目标放在控制货币供应量上。要医治通货膨胀,并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唯一有效的措施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种单一地控制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始终不变地以一种固定的比率增加,并大致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政策,被称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7。2货币供给

7。2。1货币供给的含义

1。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相对于货币需求而言的,指的是一国经济中货币的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的过程。具体来说,是指一国银行体系通过其自身的业务活动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提供货币的全过程。从动态来看,货币供给是银行系统向经济提供货币的过程;从静态来看,货币供给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

2。货币供给量

所谓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银行系统通过货币乘数为一国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个人所提供的现金和银行存款货币的总和。货币供给量,可以从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来考察。货币供给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的货币供应量,它表现为银行在该时点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总额;货币供给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流通总额。

7。2。2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

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派生存款的方式实现信用货币供给的。作为融资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吸收存款以发放贷款。在吸收存款的过程中,可以将流通中的现金纳入银行,其转化为存款后可用来发放贷款,然后贷款又转化为存款……这样一个过程周而复始下去,就会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存款量,这样信用货币的供给就会增加。这就是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过程。

1。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分为两部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由于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因此它吸收的存款中只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其余大部分将用于贷款。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在非现金结算制度下,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将此笔贷款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贷款,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在这里,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时创造的存款,即为派生存款。由此可见,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进行派生存款的基础,原始存款数量的多少决定着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规模。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能力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直接改变着市场的货币供给总量。

2。存款创造的条件

商业银行要创造派生存款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部分准备金制度就是商业银行将全部存款的一定百分比保持为现金形态,以应付提现的需要,其余部分可用于贷款或投资。在现代各国,部分准备金制度中的存款准备金率多由中央银行来确定,称为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只要按法定准备金率保持一定量的现金准备,其余部分均可用于贷款或投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前提条件,同时也直接影响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与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数量成反比,因而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把调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紧缩或扩张信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2)实行转账结算制度。转账结算是在活期存款的基础上,借助于存款的转移与同业清算来完成货币支付的办法。在这种结算制度下,银行对外贷款或投资,都不需要支付现金,而只要把贷款人所贷款项转入他们在银行开立的活期存款账户以供其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创造出派生存款。相比较而言,现金结算只能通过现金来完成收付,则存款根本无从增加,派生存款也就无从创造出来。

3。多倍存款扩张的过程

为了便于阐述,我们舍去商业银行的其他资产负债项目,并提出三条假设条件:①银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而将超额准备金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和购买证券。②不考虑现金从银行系统漏出的现象。③假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5%。

假设A银行收到客户甲一笔10000元的支票存款,A银行通过办理这笔业务,其资产负债表会出现以下变化:

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5%的情况下,A银行不需要持有10000元的存款准备金,它只需持有相当于其吸收存款量的5%的准备金即可满足法定要求,其余的95%即9500元可用于贷款。若银行将超额准备金贷放给乙,乙客户又用这9500元向其供货人丙支付货款,丙客户收到支票后,交付给其所在开户银行B,B银行代收支票后,其资产负债表变化为:

同时A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为:

现在考虑B银行,B银行在收到9500元的支票存款后,同样可以按照5%的比率保留475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而将9025元的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假设B银行将它贷放给丁客户,丁客户又将9025元支付给了戊客户,戊客户的开户银行为C银行。则交易完成后,B、C两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为:

同样,C银行在提取了451。25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可将剩余的8573。75元贷放给己客户,并最终形成D银行的存款。这一连续的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可用表7-1表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银行吸收的存款数量是一个无穷递减等比数列,其初始值为10000元,公比为(1-5%),这样,各银行的存款总数为:

10000+10000×(1-5%)+10000×(1-5%)2+10000×(1-5%)3+…

=10000×1[1—(1-5%)]

=200000(元)

这表明10000元的原始存款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5%的情况下,经过银行系统的存款货币创造功能,最终创造出200000元的存款。其中原始存款为10000元,经过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而创造出来的存款即派生存款为190000元。

表7-1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单位:元

如果以R代表原始存款,r代表法定准备率,D代表活期存款总额,则以上几何级数可表示为: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