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货币供求与均衡
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货币需求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
·熟悉传统的现金交易数量论和现金余额数量论。
·掌握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和货币主义现代货币数量论。
·理解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与收缩过程。
·了解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熟悉货币供给的乘数模型和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熟悉货币均衡的含义及实现条件。
·了解货币均衡的理论模型。
本章提要
货币理论的基石是货币供求规律,即货币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调控货币需求与供给实现的。因此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准确预测一国货币需求量,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使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状态,即Md=Ms。可见,宏观调控主要是依据货币需求调节货币供给来实现的。本章依次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及货币均衡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从理论上弄清如何建立完整的货币供求调控体系,从而为金融宏观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术语
货币需求微观货币需求宏观货币需求流动性陷阱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给内生性货币供给外生性货币均衡
7。1货币需求
7。1。1货币需求的含义
1。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求,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从国内外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实践来看,对于货币需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察,角度不同,货币需求的含义也就不同。
2。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从货币需求主体的角度来划分,货币需求可分为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所谓微观货币需求,是指企业、家庭、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把自己财富(或收入)中的多大比例以货币形式持有。微观货币需求主要是从微观主体的心理、动机入手,研究每一个微观经济主体持有多少货币最为合算,即机会成本最低和所得效用最大。一般指个人手持现金或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各自在银行保留存款的必要量,即指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所需要的货币量。
宏观货币需求是指一国经济合理协调运转或者要达到当局制定的某些经济目标在总体上需要多少货币供应量。宏观货币需求是从市场供给、货币流通速度等宏观变量入手,探讨一国经济发展客观上所需要的货币量。一般指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所需要的货币量,它不包括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所需要的货币量。
3。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从货币需求与物价的关系的角度来划分,货币需求可分为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持币者在当前价格水平下对货币的需求为名义货币需求,它以货币单位(如“元”)来表示;在名义货币需求基础上剔除物价因素,以货币所实际对应的社会资源即商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需求,即为实际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在计量分析中,通常将名义货币需求以具有代表性的物价指数(如GNP平减指数)平减后,可得实际货币需求。由于包含物价因素在内的名义货币需求不能直接反映公众的真实需要,所以人们更注重或考察得更多的是实际货币需求。
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价格水平经常发生大幅度的、复杂的变动,所以区分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能更准确地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从而正确进行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选择。
7。1。2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1。收入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并且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收入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多;反之,收入水平越低,货币需求越少。当收入水平很低时,人们的收入主要用于吃穿和日常用度,交易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不多。当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之后,消费水平提高,用于交易和预防性的货币需求也必然相应增加。同时,由于储蓄和手持现金也相应增长,部分居民开始进行投资,因而相应产生了一些投机性货币需求。
2。利率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人们是根据利率对资产进行选择的。凯恩斯假定人们可以以两种形式来持有其资产:货币或生息资产,后者可以用长期政府债券来作代表。因此,人们会根据利率的高低在这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当利率较高时,持有生息资产的利息收入较大,获得资本利得的可能性也较大,生息资产的吸引力较大,因而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较小;反之,当利率水平很低时,从生息资产上获得的利息收入还不足以补偿可能的资本损失,所以人们就宁愿持有货币。在极端的情况下,当利率水平低到所有人都认为它肯定将上升时,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可能无限大,任何新增的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所持有,而不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结果使利率进一步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3。预期物价变动率
货币需求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因而价格的波动必然会影响到货币的需要量。一般来说,预期的物价变动率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当预期物价上涨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变大,货币需求变小;当预期物价下降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变小,货币需求变大。
4。制度因素
货币需求与付薪频率、付薪习惯、信用卡的使用和其他影响货币收支同步性水平的制度因素有关。例如,通过付薪频率的提高和信用卡使用的增多提高货币收支的同步性,将减少货币需求。
5。金融技术
“金融技术”涉及货币替代品的可得性、使用这些替代品产生的费用和银行创造的可以使个人与机构减少货币持有量的工具。金融创新提高了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从而减少了货币需求。
7。1。3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论述货币持有者保持货币的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及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货币需求对物价和产出等实际变量的影响。从重商主义开始,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就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先后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和弗理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