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是什么 > 第二 证券公司的经营与业务管理(第3页)

第二 证券公司的经营与业务管理(第3页)

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模式受政策导向、历史传承、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并将随着资本市场深化和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类证券机构的路径选择是机构自身先天禀赋、战略规划和专业重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证券公司经营模式的选择与定位

1。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与金融控股模式

证券公司的经营模式既是市场化竞争的产物,也是法律和监管政策规范的结果。受经济体制特征、资本市场成熟度、历史经验教训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其管理模式的探索、变革和创新仍将呈现政策导引、路径依赖,兼有市场需求推动的整体特征。而目前确立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管理体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和清晰的行业边界及监管架构。

我国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监督管理法》,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规定了基本行业内涵和管理规则,对相应的国务院监督管理机构赋予了监管权。应该说,如何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框架下实践金融控股模式是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共同探索的课题。金融控股模式下的证券公司具备跨专业力量、信息渠道网络、规模经济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更注重承销、自营等高回报领域的战略布局和优势巩固。

2。独立型证券公司必须构建与金融控股模式不同的比较竞争优势

如果说金融控股模式是证券公司向大型化、综合化、集团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专注于特定业务、特定区域和特定客户群体的独立型证券公司也是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主体类型。在我国现行发行制度的框架下,上市公司仍然是政策管制下的稀缺资源,证券承销发行和并购重组等更是高度竞争化的业务领域,独立型证券公司应将其作为战略选择。而从金融服务资源的效率配置角度看,政策应鼓励金融控股模式以外的独立型证券公司关注地域性或特定投资群体的金融需求,以细化市场定位。

3。分类准入、分类监管的政策导向是促进独立型证券公司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相比其经济外部性较低,在市场准入环节的政策性控制相对较少,但在避免同质化竞争、促进差异化服务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引导。应发挥独立型证券公司地域属性明显、贴近投资者、熟悉底层需求、服务形式灵活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契合投资者群体差异化、专属化、分散化的需求特征。在现行准入制度的基础之上,探索建立更为明确的有限牌照制度,通过牌照内含的细分与约束,按照承销、经纪、资产管理等业务门类分别设立专业牌照。引导独立型证券公司清晰界定主业职能并专注专业领域,形成不同类别、不同专长、定位明确、相互补充的专业化证券公司,以减少同质化竞争、提升专业化能力。除净资本风险性指标外,还可以将证券公司的战略定位、目标客户、地域范围等因素纳入考量,培育专注于特定地域、特定客户群体和特定业务的专业化、中小型证券公司,满足多层次的证券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监管政策需要适应不同特征证券机构的规律和特点,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和侧重点,引导不同证券机构按照自身发展的优势和规律健康成长,使其在所属的优势领域内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优的成本满足金融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最终实现证券公司的多样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4。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与国际接轨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金融体系主要有两种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而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在融资规模、金融资产总量占GDP之比等方面,银行都具有绝对优势地位。但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对资本的控制力远低于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故我国应逐步推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而证券公司将是其转型变革的主要推动者。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且证券公司融入国际化的诉求日渐强烈。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申银万国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为代表的国内一流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它们已经或正在开启国际化之路。

(二)我国证券公司的体制变迁与功能演进

1。我国证券公司的体制变迁

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作为我国第一家券商设立于1987年。由于当时的背景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和严格市场准入限制下的政策保护与行政垄断,国有独资公司是当时证券公司的唯一组织模式。随着我国金融机构商业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金融机构管理规定》后,有限责任公司逐渐成为证券公司组织形式的首选。1997年以后,部分证券公司为了增资扩股开始选择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外资金融机构对于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日益凸显,充足的资本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已逐渐成为证券公司核心的竞争力。2006年颁布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和《关于发布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的通知》,确立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指标体系。为了扩大自身资本额,满足净资产的要求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许多证券公司纷纷寻求直接或借壳上市。

由于上市的严格核准制和对公司赢利状况的要求,能够取得上市资格的证券公司通常具有较好的经营状况。证券公司上市后,其净资产规模和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优化,经营绩效和激励机制方面也能够得到明显改善,这对于提升证券公司的业务水平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自我国第一家上市券商——宏源证券于1994年正式上市以来,陆续已上市的证券公司还包括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银河证券、国信证券、光大证券、申银万国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东方证券、平安证券、齐鲁证券、长江证券和安信证券。

2。我国证券公司的功能演进

市场的有效性与信息的传递机制息息相关,发行企业和投资者之间在证券发行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发行企业拥有关于企业财务状况、企业业绩的真实信息,有着更准确的对未来发展前景和现金流的预期,而投资者并不拥有这些信息。由于证券承销商相对于投资者更具有信息优势,从而承销商能够减少发行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同理,承销商作为第三方同样也存在着信息的可信性问题,而声誉机制对于缓解承销商的道德风险、提高承销商信息的可信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声誉机制对承销商的约束体现在,承销商参与发行企业的发行上市会对上市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从而确定相应的发行价格。如果在先前的发行中承销商高估企业的价值,那么在其后的发行承销过程中,投资者只愿意低价购买所发行股票,从而容易造成发行失败,并对承销商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预期业绩好的公司管理者为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愿意付出相对较高的代价,聘请声誉好的承销商参与上市发行。因为他们认为信誉好的承销商会向投资者传递正面的、积极的信号,而且信誉好的承销商为了自身声誉也会选择质量好的企业作为其客户。其最终的结果是经营业绩好的公司会聘请声誉好的承销商,从而投资者可以根据承销商的声誉来推断上市企业的内在质量与未来远景。

五、证券公司的财务核算

财务管理作为证券公司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其资金运行是否正常、会计核算是否规范、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关系到证券业整体能否稳定、良性与可持续发展。2000年实施的《证券公司会计制度》和2003年执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为证券公司的财务管理提供了基础和规范。由于证券公司的会计核算与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大同小异,且限于本书篇幅的约束,这里我们仅概括介绍证券公司特设的会计科目与主要核算内容,其相关内涵如表3-5所示。

表3-5证券公司特设会计科目及主要核算内容

续表

与此同时,证券公司的财务列报由会计报表和报表附注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其报表结构与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基本相同,只是报表项目内容有所区别。而财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风险管理十个部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