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金融机构管理是做什么的 > 第二 证券公司的经营与业务管理(第2页)

第二 证券公司的经营与业务管理(第2页)

证券自营业务是指证券公司使用自有资金或者合法筹集的资金,以自己的名义买卖证券并获取收益的经营活动。我国自营业务赢利模式受投资范围和投资杠杆的限制,自营业务主要以证券公司的资本金为基础,无法像西方投资银行那样借助财务杠杆;同时,投资标的单一且缺乏风险对冲方式,因此二级市场波动往往导致自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性较大。

自营业务收入是综合类证券公司的传统业务收入及重要来源,尤其是在二级市场走势较好的时期,自营业务收入会占到总收入的较大比重。但自2001年以来,中国的二级市场走势一直较弱,基本呈现单边下跌的态势。如2001年前三季度上市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合计为18。45亿元,同比减少了60%以上。其中,仅有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光大证券、国金证券、太平洋证券五家公司自营业务收入取得微量增长,而西南证券、国海证券、东北证券的自盈亏损额分别占其收入的50%、22%、20%。随着证券市场的持续疲软,17家上市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收入在2011年第三季度出现全面亏损,亏损额合计达到35亿元人民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营业务必须依赖证券投资的各类技术手段与方法,而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分析、技术分析、演化分析三种,其中基本分析主要应用于投资标的物的选择上,技术分析和演化分析则主要应用于具体投资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判断上,并作为提高投资分析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补充。

三、综合类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

创新机制已经成为综合类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主翼支撑,要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的制高点,就必须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来拓展其经营的开阔带,并将知识、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诸多优势集为一体,向经济社会不断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证券市场本身孕育着高风险性,而转移和分散风险正是综合类证券公司的重要使命,这就需要其及时并不断设计出规避不同风险的产品或工具。第二,产品创新和风险防范是对立统一的,产品创新设计的理念必须屏障风险的羁绊,而很多产品在设计之初正是为了防范风险的需要。第三,证券公司需要找到产品创新与防范风险的最佳结合点,让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运营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彰显出创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一般而言,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主要包括融资融券业务、直投业务、股指期货业务、资产证券化、可转换债券和附认股权证等。

(一)融资融券业务创新

融资融券业务(SecuritiesMarginTrading)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措施,借入资金买入证券或借入证券并卖出的行为。根据出借标的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融资业务和融券业务。其中,融资业务是指投资者以证券或其他担保措施作为抵、质押标的,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用于买卖证券,并在约定的期限内偿还借款本息的行为。而融券业务是指投资者以证券或其他担保措施作为抵、质押标的,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卖出,并在约定的一定期限内买入相同或约定数量与品种的证券,归还券商并支付相应融券费用的行为。

融资融券业务赢利和服务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三个方面:第一是通过证券公司自有资金和证券为客户提供交易资源,进而收取较经纪业务更高的相关费用。第二是实现转融通后,借助杠杆为客户提供交易资源,实现了证券公司经营的杠杆化拓展。第三是双边交易的赢利与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证券公司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缺欠,实现了券商与客户的双赢。

2010年3月30日,深沪交易所进行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工作,国泰君安证券、国信证券、中信证券、光大证券、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成为融资融券业务首批试点的证券公司。此项业务可以增强市场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证券供求、活跃证券市场交易、扩大市场交易量,从而为证券公司带来更多的经纪业务收入和资金利息收入。与此同时,还可以衍生出许多产品创新,并为自营业务降低成本和进行套期保值操作提供了可能。

2011年11月25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标志着融资融券业务从试点转向常规化。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由此前的上证50指数和深证成分指数,共90只成分股扩容至285只,包括7只ETF基金。与此同时,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证券金融公司亦由此正式成立。目前,融资融券业务的日均融资买入额仅有10多亿元,占日均市场交易额的比例仅为0。5%;但随着融资融券业务的常规化以及未来转融通业务的彻底放开,融资融券业务的交易额占比会不断提高。

(二)直投业务创新

直投业务全称为股权直接投资,也就是私募股权投资,即PE(PrivateEquity)。从投资方式视角就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并获利,有点类似于风险投资活动。证券公司直投业务的赢利与服务模式,使得金融资本继续向产业资本延伸,并通过金融平台实现产业资本到金融资产的转化,分散了证券公司由于二级市场所导致的收入波动性风险。直投业务的具体运作方式,可参见本书第十章第二节“风险投资机构的经营与业务管理”中相关内容。

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于2007年9月首获直投业务试点资格,并于2007年10月成立了直投业务子公司。截至2011年中期,已有34家证券公司取得直投业务资格。其中,28家证券公司的直投业务子公司已投资项目229个,投资总额达到102亿元;所投项目中有29个项目已经上市,尚有6家处于筹备或项目筛选阶段。

许多取得直投业务资格的券商依托自身投资银行的人力和资源优势,迅速扩展直投业务领域,通过抢先布局占得市场机遇;而IPO上市公司中有超过300家公司的主承销商由已经具备直投业务资格的券商担任。为了在PE市场上寻求更广阔的利润空间,众多证券公司纷纷开始搜索参股产业基金或自行募集基金,开创了证券公司直投业务的全新运作模式。

中金公司直投业务公司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首个募集基金试点单位,定名为“中金佳泰产业整合基金”,并拟筹集50亿元。此次试点的开闸意味着直投业务公司将得以对外募集资金,有望以专业化GP机构的身份成为国内PE市场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总之,综合类证券公司直投业务的特点表现为:对投资项目进行考察、筛选并实际投资,至少需要数月以上的较长时间;投资项目申请上市的时间很难确定,而投资项目上市后还有1~3年不等的锁定期;直投业务赢利兑现的整个投资回报期限有3~4年的时间。如2012年、2013年进入获利回报期的券商均成立于2010年之前,主要包括中信证券、广发证券、国信证券、海通证券等。

(三)股指期货业务创新

股指期货业务即IB(IntrodugBroker)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接受期货经纪商的委托,介绍客户给期货经纪商并收取一定佣金的业务模式。IB业务起源于美国,在金融期货交易发达的英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成效。其赢利和服务模式就是通过业务获取佣金收入,并为自营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提供套期保值空间以及投资策略的多样化选择。

2007年4月15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确认期货中间介绍业务的存在,随后颁布了《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试行办法》,对IB业务的资格条件、业务范围、业务规则、监管制度等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年初开始陆续核准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的资格。股指期货业务的手续费一般为0。01%~0。015%,其中,0。005%归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其余手续费收入则由期货公司和证券公司按比例分成,其成分比例没有统一的规定,而由二者协商确定。目前证券公司IB业务的成交规模和所占市场份额都非常有限,预计未来IB业务将为证券业带来10亿~20亿元的手续费收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股指期货因其属于杠杆交易,故风险较大。为了防止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监管机构对股指期货的投资准入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除了个人投资者外,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业务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股指期货对于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来说,主要体现在使用套期保值来管理股票投资风险,即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利和借助杠杆性投资工具获得收益。目前主要由证券投资基金开展股指期货交易。

(四)其他衍生业务的创新

证券公司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区分为增加流动性型、风险转移型和权利创造型三种。

第一,增加流动性型。即为流动性较差的金融工具创造流动性,以促进资本的流通速度和使用效率,重要工具就是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证券化将为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开辟新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第二,风险转移型。即将风险重新组合和分配,使风险在不同偏好的资产投资者之间进行转移,典型产品是远期、期货、期权、信用互换和货币互换等。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而一旦货币的价格实现市场化,则意味着微观实体需要承受更大的利率和汇率波动风险,与利率和汇率相关的金融业务创新必将应运而生,我国证券公司也将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利率互换、商品期货、外汇期货、汇率期权、远期外汇交易等金融产品将会极大丰富我国居民和企业的投资避险方式及手段,证券公司也可以通过成立金融产品投资子公司的方式来实现风险的隔离,克服市场现有产品数量严重不足的缺陷,寻求更大的获利空间。

第三,权利创造型。即将一些权利附着在普通的金融产品上,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典型产品是可转换债券,附认股权证的债券,这些产品的创新都与证券公司有着密切的关联。

总之,随着制度层面的约束逐渐弱化,我国证券公司创新能力的竞争必将逐渐显现。一批创新能力弱的证券公司可能被最终淘汰,而一些更具创新潜质的证券公司有可能成为行业的新航母。

四、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模式与体制变迁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