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每个孩子都有不可多得的闪亮 > 第二章 有远见的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第2页)

第二章 有远见的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第2页)

过早让孩子背古文诗词,学拼音、算术、英语、奥数等,大多都是违反孩子的心智发展规律的,过早往孩子大脑里强行输入大量抽象的内容,会使得孩子左、右脑得不到均衡、充分的发展,从而降低甚至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等宝贵的天赋。

虽然人类的科学主要借助左脑来发展,但是人类的生活大量地要靠右脑来完成的。但凡活得不幸福的人,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孩提时期右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过度的学习压力,会让孩子的大脑一直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从而影响大脑的发育,阻止某些重要神经的连接,并进一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许多心理学家发现,过早学习且学习压力很大的儿童,一般在小学四年级时学习成绩就开始下降,逐渐失去以前的优势。

除此之外,过早学习的孩子,往往事倍功半。长此以往,当孩子发现即便自己付出多于常人的努力,也不能换来竞争优势时,学习就成了他挫败感的来源,导致孩子的低自尊,让他觉得“我就是比大家差”“我就是没有别的孩子聪明”。

很多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学奥数的孩子,后来往往极端排斥数学,数学成绩逐渐下降,其原因就在这里。没有孩子天生不爱学习,但如果孩子长期无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逃避等心理。

更可怕的是,低自尊的自我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哪怕孩子的学习习惯、方法得到了改善,它也不会自动消失。而孩子的自尊水平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业和社会发展,事实证明,那些发展较好的成功人士,往往在儿童时期就显示出较高的自尊水平。

旅美教育家、华人父亲黄全愈曾向美国学校申请让儿子插班到三年级上数学课。儿子的数学老师回信婉拒:“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学会思考,让孩子把自信建立在他们自己的能力上,从而去珍视数学。”后来,这个孩子依旧超前学习停不下来,不仅小学、初中跳级两次,还超前学习了大学的微积分,在美国高考的数学考试中几乎得满分。但上大学后,他却主动选择远离数学,尽一切可能不去选修曾经给他带来无数荣耀的数学。

中国的褚时健74岁时与妻子承包荒山种橙,开始第二次创业,85岁成为励志典范“中国橙王”。美国的摩西奶奶76岁时开始绘画,80岁在纽约举办个展一举成名,一直画到101岁。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一时的出彩也好,黯淡也好,都只是孩子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瞬间。重要的不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在哪里,而是明天他想去哪里、他能到达哪里。教育的本质,是推动个人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好的教育,一定只是给孩子打开一扇窗、播下一粒种,然后静待芽发;芽发了,你可以因材施教,但无法拔苗助长。

二、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

“上了好初中才能上好高中,上了好高中才能上好大学,上个好大学才能有份好工作。”这已经成了不少父母教育孩子的“指导思想”了。但今天,大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大部分高考状元来自普通幼儿园和小学。

看来,状元们并没有“赢在起跑线”。那么问题来了,高考状元的家庭环境究竟是怎么样的?答案是:教师家庭、孩子从小做家务、父母不干预学习、父母与孩子沟通顺畅、家庭民主。符合这五类特征的家庭最容易培养出高考状元。

所以,孩子的人生究竟有没有起跑线?其实还真有。首先,是父母的基因、整个家族的代际积淀,这些东西是早已注定的。其次,是父母的远见、素养、对孩子用心的付出。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花钱买来的,而是父母随身自带的。

三、如何让孩子赢在未来、赢在终点?

抛开对起跑线的执念,我们不妨来看看,如何让孩子赢在未来、赢在终点?这需要一种特殊的系统性能力,即“适应未来的能力”,我把它简称为“未来力”。

我认为未来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操作性工作、创造性工作、领导性工作。

重复的、机械的、标准化的工作,就是操作性工作,比如前面我们讲到的流水线操作员、收银员、服务员等职业。未来越来越多的操作性工作,都将可能被机器所代替。

创造性工作,包括艺术、文学、设计、策划、学术研究之类。创造性工作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当然是审美、创意、创新与思考。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仅凭以知识和技能为导向的传统教育是不够的。

所有需要与人密切打交道的工作,都可以被称为领导性工作。领导性工作需要的是领导力,但我说的“领导”并不是指职位上的领导与被领导,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只有具备足够强大的影响别人的能力,才能打动别人、团结别人、推动别人,最终达成目标。比如,医生需要影响病人,销售员需要影响客户,公务员需要影响民众。

源自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1。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2。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地扶助和关切;3。创意和审美。统计结果显示,最不易被取代的职业有:酒店管理者、教师、心理医生、公关、建筑师、牙医理疗师、律师、法官、艺术家、科学家。

我很庆幸自己的教师职业永远不会下岗,我也很高兴我对未来的判断与剑桥大学的研究结论趋近一致。事实上,无论是创造力还是领导力,都是“未来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过去近二十年的管理咨询和教育培训实践与研究积累,以及对未来世界发展的预判,我创立了“中国式”精英教育体系,并提炼出这个体系的核心框架,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学会:学会生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学会做人,给孩子一个高贵的灵魂;学会做事,给孩子一个智慧的大脑;学会幸福,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心。细分下来,每一个学会又有对应的四项关键素质,如下图所示:

田先-“中国式”精英教育:少儿软实力“四会”模型

这十六项素质与能力,基本都不涉及具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它们不是“硬实力”,无法用学历、技能、证书等来证明,但它们是普遍适用的“软实力”。打个比方,软实力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硬实力就像一个个应用软件。有了强大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分分钟就能下载、安装、运行、使用。但如果操作系统性能太低,再好的应用软件也会效率低下,甚至以宕机收场。

有了这些“软实力”,无论未来技术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孩子都能具备足够的适应能力,并且有能力去自主选择和习得真正需要的“硬实力”,从而从容不迫地立足未来人生与社会。从第二篇开始,我会围绕这个模型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

对于孩子而言,“硬实力”的学习晚点开始未尝不可,但“软实力”的学习,晚了就真的要落后了!比如,孩子学钢琴,学的到底是什么?从“硬实力”的角度来说,就是指法、技术,考级、比赛是最好的证明。从“软实力”的角度来说,是气质、礼仪、审美、品位、专注、恒心、毅力、自信、挑战、抗压力……这才是学钢琴的正确打开方式。至于考级、比赛、表演之类,可以鼓励,但不要强迫。有的孩子练了十几年钢琴,拿到十级证书,长大后却再也不愿意碰钢琴,原因就在于父母只注重弹琴的技术,却没有引导孩子去体会真正的音乐之美、钢琴之美。

提升未来力,重点是提升孩子面向未来的“软实力”。无论今天孩子学的是什么,不要刻意追求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引导孩子去挖掘那些潜藏在每一项学习背后的“软实力”吧。练好未来力,人生其实处处都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反映的正是当下很多人的集体无安全感、集体焦虑与浮躁。当我们自己都无法从容淡定时,我们又如何培养出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会刻意追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人生这场马拉松,孩子无须所谓的“速度与**”,需要的是持久的耐力与热情,方能笑到最后;孩子也无须和别人比赛,只需努力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他就是冠军。

[1]参见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