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陈寅恪对中国史学的贡献 > 结语(第1页)

结语(第1页)

结语

综上所述,本章通过《德国东方学会会刊》的记录提示了寅恪在德国一直作为东方学会会员与德国东方学界保持联系,尽管其地址屡屡变迁。据此可知,寅恪在清华国学院任教之初,仍继续和德国东方学会保持联系,维持会员身份,并捐赠拓片给德国柏林民俗学博物馆。最后,从当时欧洲汉学史的发展可推测寅恪转向唐史研究可能受白乐日唐代经济史研究的影响。当然这里仅仅是提出一个假说,以后或许能出现证实寅恪与白乐日交往的材料亦未可知。

总而言之,白乐日、玉井与寅恪的唐史研究至少在两方面存在一些共性。一是他们均有大视野,注重政治与经济之相互关系,注重社会阶级变迁与社会关系;二是他们虽主要关注唐代,但均注意从整个中古史去理解唐史,注意到应该将唐史与宋史联系在一起考察[104]。白乐日和玉井后来也均写过有关宋史的文章。寅恪虽未就宋史发表重要作品,但非常强调宋代历史的重要。

[1]张国刚:《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先生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见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210~220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YangLu,“oritheBuddhistBiographiesofEarlyMedievala:Thearajiva,”AM,Vol。17,No。2(2004),pp。5-6。此文中文版刊《中国学术》,2005,第23辑,30~90页。

[3]不过,寅恪之学术在西文学术界的接受是个复杂的问题,具体到每个学术观点,应留给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学者去总结。

[4]其学记见WolframEberhard(1909-1989):Sihnologe,SoziologeundFolklorist;Sverzeiis,zusammeeinerbiografisleitungvonHartmutWalravetoHarrassowitz,2009。

[5]ZDMG,Vol。76(1922),p。XXI;原文为1888。Herrstud。phil。YinkohTs,Berlin,Kurfürstendamm,esisdtshaft。即学习印欧语言,在哲学学院。

[6]ZDMG,Vol。75(1921),p。XIII;吕德斯是Stellvertr。Vorsitzende,地址是Berlin-burg,Sybelstraβe19。这里距离寅恪的住址并不远,步行十几分钟能到。有关吕德斯的中文简传见刘震译、瓦尔德施米特撰:《吕德斯与西格追思》,载《西域文史》,2010,第5辑,243~247页。

[7]寅恪于1921年8月21日自哈佛赴纽约,8月28日赴汉堡;11月3日才正式注册柏林大学;见林伟:《陈寅恪的哈佛经历与研读印度语文学的缘起》,载《世界哲学》,2012,第1期,149页。

[8]见XIX页,1805号会员;住址为G?ttingen,HerzbergerLandstr。52,他和下面提到的Siegling都是吐火罗语学者,是后来季羡林留学哥廷根时的老师。

[9]见XX页,1850号会员,地址是Leipzig-z,Mühlstr。10b,I。他来自奥匈帝国,是捷克人,当时还是莱比锡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任教于布拉格、哈勒、哥廷根、剑桥等大学。

[10]见XX页,1869号会员,地址是Leipzig,Bauhofstr。11。

[11]1886号,HerrPfarrerDr。RichardWilhelm,Allg。Evgl。Missionsverein,BerlinW。57,Pallasstr。8。再往后1888号便是寅恪。

[12]ZDMGVol。75(1921),p。16;1730号HerrProf。Dr。Albertv。LeuseumfürV?lkerkunde,Berlin-Dahlem,Humboldtstr。25。1737号WilhelmSiegling,地址为Berlin-Frieder。5;1738号:F。W。K。Müller,地址为Berlin-Zehler。14。

[13]ZDMGVol。77(1923),p。XIX,Herrstud。Phil。YinkohTs,Berlir。22bSander。1924年出版的78卷XXXIV页记录了2402号会员突厥回鹘学者葛玛丽Frl。stud。sin。AnnemarievonGabain,BerlinSW11,HalleschesUfer,Nr。24。

[14]张国刚:《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先生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见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

[15]有关其生平见Mariazel,Mirkanndoichtsges:DasLebeh?k-AutorinElseUry,BerliionEbersbach,2007。也参见拙撰介绍,《埃尔泽:陈寅恪先生在柏林的房东》,载《文景》,2012,第10期,77~84页。

[16]ZDMG,Vol。80,1926,p。CXV;原文为Tskoh,stud。phil。TheTsi。TsinghuaUniv。,Peking。

[17]1925年出版的ZDMG第79卷XXXIII页记录了2479号会员东北帝大的金仓圆照YenshoKanakura,Sendai(Japan),z。Zt。Bonna。Rh。,Kaiserstr。175。当时住在波恩。他也是参与编辑《德格版西藏文大藏经总目录》的学者之一。1928年的ZDMG第82卷(p。XVIII)有荻原云来的名字,和西门华德列在地址变更成员的名单中。

[18]见陈美延:《陈寅恪先生遗墨》,135~136页,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19]Waldsst。Dr。,其地址为Berlin-Lankwitz,Schwarzherstr。3;1921年《会刊》75卷XVI页注他是d。phil。哲学学位候选人,地址为Berlinr。115VI。

[20]据《吴宓日记》,第二册,197页,泰戈尔曾于1920年12月5日赴哈佛演讲,吴宓参加。

[21]ZDMG,Vol。81,1927,p。xcix;原文为HerrProf。YinkohTsg,TsgHuaCollege。

[22]其记录为Prof。Dr。ErnstLeumann,FreiburgiBr。,Ludwigstr。33。

[23]“HerrYinkohTsg,TheTsingHuaResearsrituteTsinHuaUy,”inZDMG,Bd,85,1931,p。101。这个记录略显粗糙,正确的写法应该是TheTsingHuaResearstitute,TsingHuaUy。

[24]StaatlizuBerlin,PreuβischerKulturbesitz,BerlinerMuseen,Vol。48,No。4(1927),p。104。

[25]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39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26]1923年8月《学衡》杂志第20期刊出的寅恪《与妹书》云“我所注意者有二:一历史,唐史、西夏,西藏即吐蕃,藏文之关系不待言;二佛教,大乘经典,印度极少,新疆出土者亦零碎。”他这里所说的唐史,将西夏、西藏放在一起,大概也主要是指唐代西域史、敦煌归义军史料等。寅恪真正开始出版唐史论文是1931年以后的事。

[27]以上借书和订书记录参见刘经富披露的陈寅恪先生书信,就1932年以前的记录来看,其研究重点仍是中亚史地和佛学;见刘经富:《陈寅恪未刊信劄整理笺释》,载《文史》,2012,第2辑,229~255页。刘先生文中亦提及寅恪关注《水经注》,实际上1936年寅恪在《清华学报》第11卷第1期发表的《〈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使用了《水经注》中所收的戴祚《西征记》文字,以讨论东晋末中原坞壁之遗迹;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192~19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8]ZDMG,Bd。85,1931,p。101。

[29]陈寅恪:《陈寅恪集·讲义及杂稿》,3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0]BalázsIstvár?gezurWirtschaftsgeschichtederT'a,618-906,”MSOS,Vol。34(Berlin,1931),pp。1-92;Vol。35(1932),pp。1-73;Vol。36(1933),pp。1-62。Beitr?ge意为贡献,可称为论文集,或论丛,或论集,这里以研究称之。

[31]BalázsIstvár?gezurWirtschaftsgeschichtederT'a,618-906,”MSOS,Berlin,1931,p。26,注53是一个长注,讨论了府兵制度。

[32]Balázs,“Beitr?gezurWirtschaftsgeschichtederT'a,618-906,”MSOS,Berlin,1931,p。7。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