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宽第一版序
一、什么书
《数字麦克卢汉》是一本三合一的书。既是麦克卢汉评传,又是一部专著,而且是让网民“扫盲”和提高的指南。
它有别于其他的麦克卢汉传记。作者不满足于阐释和解读麦克卢汉,他还要写一本自己的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数字麦克卢汉》实际上是两本书。一本写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另一本写我自己的思想,说的是麦氏思想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新的数字时代。”(p。1)
但是,对于一般读者,这本书还有第三个功能:它是“信息化新千纪指南”。就是说,对于千千万万的网民尤其是网络“发烧友”来说,这是一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一本认识自己、认识人生、认识历史、认识未来的书。它不是教人上网和做网站的技巧,而是张扬哲理、磨砺思想、别有洞天的一本书,一道高蛋白、高浓度的靓汤。
《数字麦克卢汉》实际上有两个平行的主题和任务。一个是批评和张扬麦克卢汉,另一个是写作者自己的思想。它“不仅谋求提供进入数字时代的向导……而且谋求证明麦克卢汉思想隐而不显的准确性。为了完成这个双重任务,本书的每一章都试图阐明麦克卢汉的一种重要的洞见、原则或概念。与此同时,它试图揭示麦克卢汉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p。4)
作者对麦克卢汉的肯定,不做雕饰、非常平实,却字字千钧:“《数字麦克卢汉》所取的视角是:麦克卢汉是对的。至少他提供的框架是对的。这个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与宇宙的关系。这个框架是重要的。它和理解人的心理、生活和物质宇宙的框架一样重要。”(pp。1-2)
二、他们是谁
中国学人知道麦克卢汉已经二十余年,新闻传播界尤其对他含情脉脉。世纪之交,麦克卢汉热正在中国兴起。商务印书馆推出了他的成名经典《理解媒介》,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他的选集《麦克卢汉精粹》,将其作为精品书。《深圳大学学报》两年之内发表三篇麦克卢汉评论。中国传媒大学的《现代传播》三年之内刊登有关麦克卢汉的文章十余篇。国内十余本传播学教材均辟专门的章节予以评说,这些都使麦克卢汉在传播界家喻户晓。
麦克卢汉(1911—1980)是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理论家之一。早在1964年,《纽约先驱论坛报》就把他誉为“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说他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20世纪90年代初,大名鼎鼎的《连线》杂志(Wired)从创刊号起,就在报头上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圣人”(PatronSaint)。
历史证明,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的“先驱”和“先知”,电子时代的代言人。网络时代的今天,他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他的洞见更加富有启示意义。全新的一代人正在转向他的著作,以便了解这个地球村。
就我所知,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的供货目录中,麦克卢汉本人的著作和有关他的著作,近30种,其中传记4种。本书即为其中之一。笔者选中它,有两个原因。一是如前所述,它既是传记,又是专著,也是启蒙书;二是由于作者保罗·莱文森的学术地位。
如果说,麦克卢汉是数字时代的“先驱”“先知”和“圣人”,那么保罗·莱文森就是网络教育的先驱,“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
1985年,他创办“联合教育公司”,当时从事网络教育的学者,寥寥无几。他是开启网络教育时代的先驱之一。20余年来,他与英美的传统大学合作,授予传播学硕士学位,桃李满天下。
1985年,莱文森夫妇正前程似锦。他在费尔莱·迪金森大学(FairleighDiiversity)执教,任副教授,且享受终身教职待遇。他的妻子在纽约一家著名的保险公司任经理,收入丰厚。但是夫妻二人敢于吃螃蟹,毅然“下海”,闯出了一条网络教育的崭新路子。
如今,莱文森已经成为著名的媒介理论家,“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奠定这个地位的,除本书外,还有他的三部力作:《软利器》(TheSoftEdge)、《思想无羁》(MindatLarge)、《学习赛博空间》(LearningSyberspace)。这些著作,使麦克卢汉的理论受到万众瞩目,说明了为什么“连线”一代要转向麦克卢汉。与此同时,他深刻揭示数字革命的经济、心理、社会和文化影响,批判并发展了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自成一家。此外,他还尝试文学和音乐创作,他的科幻作品曾获雨果奖、星云奖和斯特津奖。莱文森现任纽约福德姆(FordhamUy)大学教授。
1999年,《数字麦克卢汉》甫一问世,即好评如潮。各界学者对之褒誉有加。“如果你想解读屏幕上的赛博生活,你就得读这本书。”(科文·凯利[KevinKelly],《连线》执行编辑)“《数字麦克卢汉》……完全兑现了本书小标题所做的承诺——信息化新千纪指南。”(尼尔·波斯曼[man],纽约大学媒介环境学博士点主持人)“《数字麦克卢汉》是我们难得的必读书之一——痛快淋漓、论说清晰、内容丰赡、值得破费。”(菲力普·马尔尚[PhilipMard],《麦克卢汉:媒介与信使》的作者)“他手握麦克卢汉大师的画笔,得心应手地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引人入胜、明丽夺目的图画,他始终把握着麦克卢汉的神韵。”(特伦斯·戈登[W。Terren],《轻松理解麦克卢汉:传记与入门》的作者)
三、本书题目、主题和结构
先从书名说起。《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有四个关键词:麦克卢汉、数字、信息化、指南。第一个关键词说明这是一本麦克卢汉评传。第二个关键词肯定麦克卢汉是数字时代的先驱。第三个词“信息化”用得不好,倒不如代之以“数字化”,因为笔者认为,信息化这个字太旧太泛,不足以说明新千年的性质。“信息化”开始于微电子革命的20世纪60年代,“数字化”比“信息化”晚30年,开始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崛起,两个时代不容混淆。两个概念也迥然有别,不能相混。“信息化”不等于“数字化”,它可以低于“数字化”。因为信息古已有之,形态多样,既可以是数字的,也可以是前数字的各种形态。只有用电脑“二进制”表现的信息,才能叫数字信息。只有一切信息都用电脑“二进制”语言表现之后的时代,才能叫数字时代。第四个关键词是“指南”,这个词用得名副其实。
再说本书的三元性质:评传+专著+指南。作为评传,它肯定了麦克卢汉的先知地位,阐述了他的现实意义。作为专著,它展露了作者莱文森的锋芒和洞见,证明他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作为指南,它鼓励千百万的网民去认识时代,超越自己。
本书实际上是两本书,已如前述。其二元结构,从各章的题目和题目之前的麦克卢汉引语就可以一目了然。以第二章为例,题目叫“不说其理”,题目之前的名言是:“我不解释,我只探索”。以后各章,均循此例。二者略有分工。一般地说,麦克卢汉的名言暗喻其思想、追求和成就,而题目则点明作者的理解、发挥和主张。再以第二章为例。“我不解释,我只探索”,说的是麦克卢汉的非实证的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不说其理”,说的是作者在方法论上对麦克卢汉的解释和超越。
本书各章破题时采用的这种双重结构,服务于本书的两个主题,使其一以贯之,成为全书的一条红线,便于表现传主和作者的思想共鸣。
本书分14个专题研究麦克卢汉。各章破题的引语,就是麦克卢汉的“神喻”和“天书”。这14条语录,中国读者听说过的大概还不到13。许多神来之笔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吊人胃口、发人深省,乍一看可能会不知所云。不妨来个先睹为快。“媒介即讯息”“声觉空间”“无形无象之人”“地球村”“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光透射媒介对光照射媒介”“冷媒介与热媒介”“人人都出书”“电子冲浪”“机器把自然变成艺术形式”“我们没有艺术,我们把一切事情都干好”“后视镜”“媒介定律”。
与这些语录对应的,是莱文森精心提炼的题目。这些题目,多半也是比方。它们和上述语录异曲同工,未必一目了然。如果不看他的解说,我们也会感到云里雾里。这些题目是:不说其理网络内容赛博空间的字母歌网上天使从窥视到参与中心的命运屏幕背后的思想很“酷”的文本生锈的守门人从物役到役物机器美人巴厘人在网上工作用镜子,看得清媒介革命的螺旋展开。
四、各章提要
第一章是绪论,很长,用了两个比方:同心圆领域和全书布局。第一个比方说这本书由互相绞结的两本书组成,一本是麦克卢汉评传,一本是作者本人的专著,两本书好比是两个同心圆。第二个比方全书布局,说的是全书的布局安排,内容提要。
第二章题为“不说其理”,评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说明麦克卢汉为何受到非难,又为何应该受到肯定。首先概括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是只探索、不解释。他喜爱的方法是类比或暗喻,而不是逻辑论证。如果要强迫他作解释,那也是非常勉强的。接着,作者借用唐纳德·坎贝尔的进化认识论,说明为何麦克卢汉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对立。坎贝尔认为,知识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生成”“选择”和“传播”。传统的学者希望麦克卢汉参与前两个阶段,而麦克卢汉只对第一个阶段感兴趣。就是说,传统的学术规范是:不仅要探索,还要参与批评、检验和论辩。麦克卢汉用力探索,也就是着重知识的生成,他想把知识的“选择”和“传播”留给别人。打一个比方,传统的学者寻找的终极结果,是面包和美酒,而麦克卢汉只提供谷物和榨酒机。
作者为麦克卢汉的类比暗喻法,做了非常生动而有力的辩护。他首先举一个“光阴似箭”的暗喻。他说,常识告诉我们,人人能领会其神韵,没有人会去钻牛角尖。如果有人要钻牛角尖,那真是有毛病。诘难麦克卢汉的人就是这样的蠢人。按照这些人的逻辑,他们对麦克卢汉的挑战等于是追问:你说的这支箭像什么样子,带羽毛吗?箭头用什么材料?它用什么动力?为什么飞得快?你凭什么说它飞得快,你用了什么钟表?这个天空中的钟表是什么样子?
麦克卢汉谈笑自若,举重若轻。他的回答是马拉美的名句:“定义就是杀戮,暗示就是创造。”他的比喻方法和传统学术的期待视野相对。他表述洞见和类比的方式,肯定冒犯了著书立说的传统观念。
第三章说媒介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麦克卢汉断言,“媒介即讯息”。中国读者对此已有耳闻。许多人为此而给他扣上一顶帽子:媒介决定论。其实,为了矫枉过正,麦克卢汉不得不向人们大喝一声:不能只见媒介的内容,而不见其形式,即媒介本身。他有一个经典的比方:媒介的形式是窃贼,内容是肉,我们是看门狗,我们看媒介时,往往是只见肉不见贼。他说:“媒介的‘内容’好比是滋味鲜美的一块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分散思想看门狗的注意力。”(《理解媒介》,p。32)
在这一章里,作者对麦克卢汉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他明确指出:“互联网是一切媒介的媒介”(p。42);“不仅过去的一切媒介是互联网的内容,而且使用互联网的人也是其内容。因为上网的人和其他媒介消费者不一样,无论他们在网上做什么,他们都是在创造内容”(p。39);“互联网摆出了这样一副姿态:它要把过去一切的媒介‘解放’出来,当作自己的手段来使用,要把一切媒介变成内容,要把这一切变成自己的内容”(p。39)。
接着他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人性化趋势(anthropotropic)理论。他说:“人是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去,而是发号施令,创造媒介的内容。对别人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拥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我的媒介演化理论可以叫作一种‘人性化趋势’理论”(pp。40-41)。
第四章的“声觉空间”比较费解,读者要花一点力气。麦克卢汉认为,“声觉空间”和“视觉空间”形成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循环。拼音文字出现之前的世界是“声觉空间”。拼音文字出现之后,“声觉空间”弱化,“视觉空间”强化。电视出现之后,“视觉空间”弱化,“声觉空间”强化。他认为,“声觉空间”是一个整合的、同步感知的世界,拼音文字却是分割的、序列展开、视觉的世界,而电视是一个重新整合的世界。所以,电视出现之后,声觉世界重新走向我们。
作者莱文森对麦克卢汉“声觉空间”进行了修正。他说:“在这一章里,我们将把麦克卢汉头手倒立起来。我们主张,他所谓声觉空间如今主要见诸赛博空间那种‘在线’的、字母表似的环境之中。”(p。46)换言之,莱文森认为,电视不是典型的“声觉空间”,赛博空间才是“声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