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02
[126]周懋相,字弼甫,其传见《安福县志》,康熙十八年刊本,卷3,78b~79a页(428~429页)。
[127]王时槐,《道东书院记》,见《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3,35b~38a页。道东书院后祀李时勉、刘实、彭簪、刘肇衮、刘淑唐、周懋相,入清后曾二度重修。见《安福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卷5,10a页。
[128]邹德溥,《重修宗孔书院募借引》,见《邹泗山先生文集》,卷5,6a~7a页。
[129]《安福县志》,乾隆四十七年修本,卷3,10a~11a页(233~235页)。
[130]麦仲贵,《明清儒学家著述生卒年表》,162、167、183页。
[131]《明神宗实录》,卷142,4a~5b页(2645~2648页)。例如,宁国府泾县的水西书院、浙江绍兴的稽山书院也都于此时重修,见本书第四章。
[132]罗洪先赞同聂豹归寂说,引起阳明学者对良知意义的辩论,对江右阳明学的发展影响甚巨。罗洪先的风格与学术,对阳明学乃至江右后学之重大影响,可见于邹元标所说:“而罗念庵先生起,尊信其(指王阳明)说,然以洁履凝操,足取信天下,新建学得先生始信。先生后有塘南王先生,言必曰文恭文恭,而静定幽探,耆年如一,新建学又得先生一衍。”邹元标,《王塘南先生全集序》,见《邹子愿学集》,卷4,44a~45a页。
[133]钱穆,《罗念庵年谱》,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9年,188~212页。
[134]古清美,《罗念庵与阳明学》《罗念庵的理学》,见《明代理学论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141~207页。
[135]胡直,《念庵先生行状》,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3,5b页。周子恭,字钦之,号七泉,为罗洪先学友,两人同师邑人李中,李中之学为宋儒脉络。周子恭举嘉靖十年(1531)岁贡第一,连试不第,嘉靖二十年(1541)授湖广永州府通判,累官至郧阳府同知。其传见罗洪先,《明故湖广郧阳府同知七泉周君墓志铭》,见《念庵文集》,卷15,1a~4a页。
[136]李中先祖李次鱼,以道鸣南轩,晦翁善之,学者尊为复斋先生。母欧阳氏,乃欧阳修之后。李中师杨珠,是母亲欧阳淑人的母舅,杨珠之学自传注,溯濂洛,能躬理道。载罗洪先,《明故通议大夫总督南京粮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谷平李先生行状》,见《念庵文集》,卷13,2a~2b页。另外,《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记杨珠之学“本之明道”,见该书卷36,10a页。
[137]古清美,《罗念庵的理学》,见《明代理学论文集》,171~177页。
[138]嘉靖九年,罗洪先见聂豹于苏州;嘉靖十一年在京与欧阳德、徐阶共事,一同讲学,同年始识王畿。钱穆,《罗念庵年谱》,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188~212页。
[139]罗洪先,《祭欧阳南野公文》,见《念庵文集》,卷17,10b页。
[140]罗洪先,《答罗东川公责讲学书》,见《念庵文集》,卷2,9b~11a页。
[141]罗洪先,《与王龙溪》,见《念庵文集》,卷2,12a~13a页。
[142]刘方兴,字东望,号龙山,载胡直,《平乐府节推刘公墓志铭》,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5,16a~20b页。
[143]罗洪先,《答罗东川公责讲学书》。
[144]参见,《寄薛中离》《答王有孚》,见《念庵文集》,卷2,22a~22b、27b页。
[145]罗文祥,字汝奎,吉水富田里人。嘉靖十二年与弟文命同谒罗洪先于玉虚山中,后四年罗洪先与论息机之要、存性之门,忽起对曰:闻命矣。敛神却念,忍嗜遗华,有古狂狷之风。嘉靖十六年始为县学生,十七年卒,年仅二十八岁。载罗洪先,《明故罗生汝奎墓志铭》,见《念庵文集》,卷16,6b~8b页。
[146]赵弼,字子良。于嘉靖十四年(1535)归罗洪先门。性颖悟,曾从静中悟入见心体常虚湛,一切无能相入,自谓得此可旁应不疑。其传载罗洪先,《文江两生墓志铭》,见《念庵文集》,卷15,8b~12b页。
[147]尹辙,字道舆,于嘉靖十五年(1536)归罗洪先门。性质直朴厚、宽慈而善忍。与赵弼相友善,往来无间,寒暑徜徉石莲雪浪之间,近而青原、玉笥、凤林、白水,远则衡岳、匡庐,共同讲学,且结为亲家。见罗洪先,《文江两生墓志铭》。
[148]王天球,字桐冈,曾游聂豹,师事罗洪先,凡所指授,务致其力。洪先曾曰:“吾得桐冈前进,即仆不落漠也。”著有日录,皆濂洛关键,并多自得语。见《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36,12b~13a页(445页)。
[149]罗洪先,《文江两生墓志铭》。
[150]罗洪先,《冬游记》,见《念庵文集》,卷5,1a~19b页。又参见陈来,《明嘉靖时期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福田殖,《罗念庵の“冬游记”について——王门における讲学活动の一场面》。
[151]胡直,《念庵先生行状》,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3,9a~9b页。
[152]罗洪先自言:“余性淡于世味而山水之癖则莫能医,每闻人谈名胜,辄生羡心,即数千里外不惮跋涉,归田以来,此兴益浓。”见其石莲洞纪,《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8,33a~33b页(121页)。
[153]《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8,11a页。玄潭的地理位置,见《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8,6a页(102页)。
[154]罗大竑,《玄潭重建真君阁及修罗文恭雪浪阁事疏》,见《紫原文集》,卷8,46a~48b页。
[155]罗大竑,《玄潭重建真君阁及修罗文恭雪浪阁事疏》,见《紫原文集》,卷8,46a~48b页。
[156]见《吉水县志》,卷8,32b~36a页;亦载胡直,《念庵先生行状》,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3,10b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