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阳明文化学术思想 > 一安福与庐陵(第1页)

一安福与庐陵(第1页)

一、安福与庐陵

安福县的阳明讲学从早期邹守益和刘文敏、刘邦采等人的领导开始,在嘉靖初年(16世纪30年代)已有相当成绩,青原会的盛况和复古书院的创建,使江右成为当时全国讲学最兴盛的地区。当老一辈的学者凋谢之后,继起的学者如王时槐、邹德涵(1538—1581)、邹德溥(1583年进士)、刘元卿等人,不但承担了学术传承的工作,也开创新的讲会聚点,使讲会活动在张居正禁学(1579)和东林之祸(1625)的两波毁书院行动中,继续存活。

以地理的分布而言,邹守益是北乡澈源人,因此邹氏家族与安福的北方、东方有较密切的关系;刘文敏、刘邦采则出身安福南方望族,除了领导安福南乡讲学、创建复真等书院,其门人众多,其中王时槐主要讲地在庐陵县的西原,刘元卿则努力在安福西里地区提倡讲学、开创讲所。下文将分别以北方的邹守益家族和南方刘文敏家族及其传人为主,配合时代的推移,介绍阳明讲学在安福县的发展,并旁及庐陵县的讲学情形。

图2

实线为明代吉安府界,虚线为现今县界,本图由“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空间信息技术小组制作。

邹守益是王阳明的高弟,也是江右地区最重要的阳明学领袖,刘宗周和黄宗羲均以其为最能得师门真传的阳明后学。[8]邹守益出身安福世家,邹家从15世纪初年已习举业,邹守益的父亲是弘治九年(1496)的进士。[9]具此良好家世的邹守益,在科场上果然有极佳的成绩,他十七岁中举人,二十一岁(1511)举会试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编修,真可谓前途无量,然而实际上他官运并不顺遂。嘉靖二十年(1541),邹守益以五十一岁之龄落职归里,然在此之前的三十年仕宦生涯中,其实真正出仕的时间还不到十二年,所谓“三十年中三仕三已,禄食之日不满一纪。”[10]再加上他落职归里后约有二十年的讲学生涯,邹守益把人生大半的精力都注力于讲学的志业上。[11]

邹守益考中进士后,授翰林编修,第二年告假归养,在虔台与王阳明等人究道论学,后跟从王阳明擒宸濠有功,世宗登位后以旧臣录用,却因大礼议的疏争被贬广德州判。他在广德成立复初会、建复初书院,后又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等职,带动了南中地区阳明讲学的风气。[12]嘉靖十二年(1533),邹守益回到安福,当时安福县令正是同为阳明弟子的程文德,他们在南乡惜阴会的基础上,[13]共同开创了江右阳明讲学的高峰。

嘉靖十二年七月,邹守益召集第一次青原山聚会。《书青原嘉会卷》中记道:“嘉靖癸巳七月既望,同志咸集于青原,以从事于君子之学。东廓子某喟然叹曰:‘兹会也,先师尝命之矣,乃今十有四年始克成之。’”[14]可见聚讲青原的构想原出于王阳明。青原山位于庐陵县城东南十五里,是著名佛教道场所在地,邹守益等江右学者倡会于此,使它成为阳明讲学的著名会场。[15]青原会属于吉安府各县学者共同参与的大型讲会,通常于春秋二季举行,邹守益:“惜阴之会举于各乡,而春秋胜日,复合九邑及赣抚之士,会于青原,交砥互砺。”[16]这里九邑指吉安府中的九个县,不过实际上,青原会还吸引了吉安府以外的江西学者,甚至外地阳明学者的参与和观摩,例如,黄弘纲、王畿、钱德洪和门人都参与过青原会。[17]青原讲会的规模达二百人之多,[18]其盛况也激励、带动了其他地区的讲会,最有名者如宁国府泾县的水西会。[19]

除了青原会这类大型讲会,安福县尚有各乡惜阴会,[20]各乡惜阴会和青原会的成功,使得程文德与邹守益于嘉靖十五年(1536)顺利在安福县儒学的旧址上兴建了复古书院。复古书院属于全县共同的文化资产,有别于其他各乡所兴建的书院,[21]也是阳明学在江右的象征性地标,王畿说:“东廓诸君子以身为教,人之信从者众,创复古书院以待来学,每会四方翕然而至者,常不下二三百人,予每参次其间,上下论辨,有交修之益。”[22]

根据邹守益的记载,复古书院的兴建除了地方士民“蓄木者献其材,藏书者献其籍,积产者献其田”的共同奉献外,还得力于季本(1485—1563)、屠大山、徐阶等官员的资助。[23]书院建筑结构井然,内祀王阳明,又置有院田,每年田租共1193桶粮。[24]

邹守益所创的讲会,除了青原、复古的讲会外,尚有东山会,此会与邹氏家族关系密切,且至少持续六十年以上。王时槐记:

昔邹文庄公亲受学于越中王先生之门,归而以所闻示邑之仕绅耆旧,诸文学后进咸翕然兴起者,发蔀启扃而人睹日月之重辉也。于是联诸同志会集于东山塔院,已而门人于塔院之后特建讲堂,月举二会,轮直具膳以为常。公没,令子若孙太常宪佥迄今太史待御,世遵行之,弗替也。盖肇自嘉靖壬寅(1542),既历六十有余年矣。[25]

可见邹守益起初是利用东山塔院讲学,成立东山会,后来才在塔院后方盖了讲堂,此会每月举行二次,是地方性的小会。从1542年以降,到1604年王时槐写《东山会田记》时的六十二年,东山会一直由邹氏子孙主盟,并聚会不断,这样由一个家族维系达六十年的讲会在讲会史上是极难得的例子。1600年左右,邹守益的曾孙,即邹德涵的儿子邹衮[26]因感于“嘉会频举而供未备,非可垂远”,又因东山会是先人志业之所在,特别割田,捐出每年四百桶的田租给东山会,以供会事之用,而且每年推举同志二人负责出纳,并延邀四乡士友聚集讲学。[27]由《安福县志》也可见潘浚为知县时(约1589—1595)曾聚讲东山。[28]

青原会和复古书院讲会在邹守益身后略为衰退,虽然邹守益的儿子邹善(1521—1600)继承家学,也热衷讲学,他曾在京师时与耿定向(1524—1596)、罗汝芳、胡直(1517—1585)等学者聚讲,任山东学政时,倡学于志道书院;罢官回乡后,与王时槐等人讲学,又带领北里耆儒俊士讲学于任仁堂,建宗孔书舍,对复古书院和东山会也多有贡献。然而,青原山讲学的风气在1569—1570年初期复兴,主要却应归功邹善之子邹德涵,因此时邹善仍出仕山东。[29]

邹德涵出身理学世家,年幼时即以远大抱负深得钱德洪的赏识,二十一岁举乡试后,随父亲赴刑曹,当时邹善与耿定向等三五知己结社论心,邹德涵遂拜耿定向为师。耿定向任南直隶督学御史,招邹德涵于南畿,邹德涵在耿定向与罗汝芳的启发下,发愤向学。记曰:“君(德涵)时于学未有悟入,因近溪公法语斥君,用是昼夜钻研,大肆力于学。闻天台先生以识仁为宗,遂闭门静坐一月,犹不得。则与诸友人究析辩难,一夕,梦文庄公试以万物一体论,醒而若有悟,自是稍稍契会天台先生之旨。则先生既已颔之,尝以书寓友人云:‘吾昔未知学,赖近溪公逼之,天台师熏之,焦从吾氏点之,故幸有闻。’”[30]可见邹德涵之学得力于耿定向、罗汝芳的指点甚深。

稍后,邹德涵又前往父亲在山东的官署,邹善见其学念正浓,大喜,督率益勤。此时邹德涵、邹德溥两兄弟朝夕共学,明辨析疑,彼此期勉,他们对于邹善在山东督学的工作亦有帮助。邹德涵、邹德溥二人于隆庆三年(1569)由山东返回安福,便立即展开讲学的活动,“汲汲萃诸友商学,若求亡子,而动称尧舜可为”。[31]邹德溥记载当时邹德涵马不停蹄地讲学,并以“圣人为必可学”激励后进,许多人目之为狂生。他的热诚开始影响一批年轻学者,邹德溥说:“然士人亦稍稍来附,有醒悟者如调甫(即刘元卿)辈三五人,耽心学道,实自伯兄始。”[32]而刘元卿叙述自己对邹氏二兄弟倡学的反应及其影响则说:“予始闻而骇,中而信。君喜予之信也,则挽之益力,予亦竭力辅君倡督,则刘子克所,彭子毅所,暨予师伍尽吾诸君,皆津津向入。”[33]可见邹德涵成功地结集了新一代的江右学者,再创青原会的盛况。根据刘元卿的记载,自从邹德涵兄弟居青原山讲学后,过去士人携妓入山的风气锐减,一时士风丕变。[34]而除了带动讲学风气、启发学问之外,邹德涵也捐钱买田,供青原会会事之用。[35]

邹德涵于隆庆五年(1571)成进士,上疏极言王阳明功德宜祀,又讲学甚力,因为张居正对讲学者的反感,加以与邹德涵同邑又同年的傅应祯(1571年进士,卒于1587年)、刘台(1571年进士)先后诋张居正,邹被归为傅、刘同党,遂被外调河南按司佥事。后张居正同党再疏论降调之,邹德涵便辞官回里,居楼读书,可惜不久即因疾卒,享年只有四十四岁。[36]

邹德涵倡学安福的时间主要在1569—1571年,及致仕后很短暂的时间,他也参与复古书院的讲学,不过当时真正致力于复古、复真书院教务的,应该是刘邦采的学生朱调等人,邹德涵写给朱调的信曾曰:“复古复真会全仗巨力撑持。”[37]由于邹德涵的早卒,使他对江右讲学的开创无法继续,这是令讲学者最惋惜的。然而就在邹德涵兴发带动青原讲会的同时,南乡学者王时槐和庐陵的陈嘉谟(1547年进士)都于1570年初期致仕归乡讲学,刘元卿也于1571年开始授徒,并于顶泉寺讲学,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的讲学领袖,也将带出另一个讲学的**。因此约在1604年,邹衮欲再振东山会并编纂《邹氏学脉》以发扬家学时,他仰慕的学者,固然是自己故去的曾祖、祖父和父亲,但同时也是当时安福的学术领袖王时槐和刘元卿。

张居正禁讲学、毁书院的政策对江右讲学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复古书院遭受极大损毁,书院失掉一大部分的院田,[38]学禁之际,书院仅能以祠祭名义存在,因此万历九年(1580)书院改名为三贤祠,祀王阳明、邹守益、程文德。万历十二年(1583)建二贤祠于茂对堂,祀刘文敏和刘肇衮,陪祀黄旦。[39]张居正去世后,邹元标上疏请复书院之毁于江陵者,获准,复古书院旧额遂得复;不过,此时书院旧田尚未全数收回,书院亦荒毁大半。据王时槐所记,杨廷筠(1562—1627)[40]任知县时,曾清复院田,后经邹德泳等乡绅的努力,得到知县潘浚和按台吴应明等人的帮助,捐俸数十金,[41]增置院田,又以新垦余粮抵额赋以优惠书院,并于万历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603—1604)重新修葺。[42]此时,又在尊经阁东方兴建过化祠,祀周怡,后增祀湛若水和倪冻;并将二贤祠迁建于尊经阁西方,易名同德祠,除原三主外,加祀刘邦采、欧阳瑜、[43]刘阳、尹一仁、[44]彭簪[45]等吉安府名儒,后来又增祀王时槐、邹德溥、邹德泳,共十一主。[46]天启五年(1625)毁书院之际,知县高赉明将之改为勋贤祠。明末复古书院毁于兵祸,入清后,书院的堂廊部分于乾隆七年(1742)重修,并复得田租;尊经阁与同德、过化二祠,也几度重修。[47]

纵观有明一代,即使讲学风气因时势有兴衰之变,青原、复古仍然是江右理学家最重要的维系地。邹守益身后,刘邦采、邹德涵、邹德溥、胡直、王时槐、邹元标等人,于隆庆和万历年间重振了青原山的讲学。[48]《庐陵县志》对晚明青原山会讲不断的情形记道:“厥后塘南王时槐、庐山胡直、龙山刘方兴、两峰刘文敏、绪山钱德洪、泸潇刘元卿、龙溪王畿、永新甘采,皆相继会青原。”[49]

至于青原山会馆祠祀的建立,本来邹守益、罗洪先是利用青原胜地聚同志讲学,并无意要兴建理学的会馆,即使稍后胡直、王时槐等主盟时亦然。不过,后来因“当道诸贤欲光大吾道”,遂在僧舍右边盖了先贤祠,但此祠偏隘,又在僧舍旁,极不协调,万历年间邹元标和郭子章(1542—1618)遂尽除原祠,以原地归还青原,移建会馆于前山,并修建五贤祠,祀王阳明、邹守益、罗洪先、聂豹、欧阳德。[50]清初施闰章守湖西,游青原而感叹会馆荒落,故重修传心堂和五贤祠,祠的北方有各邑所立的会馆,又于祠左右各建一书室,令学者设席其间,可以坐而诵,可以眺而吟。[51]施闰章的祖父是宣城理学家施鸿猷,主领宣城的同仁会,[52]施闰章的学术兴趣虽然明显在诗文,但理学的家学影响仍强,在他的倡导下,白鹭洲书院和青原山再举讲会,据称“一时山中父老扶杖而来,环桥千人,三日乃罢,有闻而流涕者甚矣,斯道之不远于人心也”。[53]这应是阳明讲会风潮衰退前的一点余波**漾,因三年后李元鼎记道:“因忆三年前愚山倡道,钟鼓为新,集数郡人士于一堂之上,反复辩难,不减当年从游邹忠介师时,今弹指间堂前又复草深矣。”[54]

安福县南方的学者在接受阳明学上有自己的传承,与邹氏学者互相辉映,共开讲会风气,稍后更将讲学带入庐陵。阳明学的第一个讲会——惜阴会——即成立于安福的南乡,由刘邦采等人于嘉靖五年(1526)组成。[55]安福县南乡三舍的刘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他们接触阳明学的机缘是,族人刘晓(1513年举人)曾在南京受学于王阳明,并与徐爱、薛侃(1517年进士)等人往来切磋,时当是王阳明任南京鸿胪寺卿之际(1514—1516)。[56]后来刘晓回到安福,也将王阳明的著作和学说带回家乡。此时,刘文敏和从弟刘邦采在乡共学,于宋儒格致修身之学已有用心,从刘晓处得阳明论学语数条后,对王阳明异于宋儒“格物致知”之说格外留心,稍有所悟;又读《传习录》,自觉“动静未能合一”于是买舟带领弟侄共九人前往浙江,拜谒王阳明而师事之,前后历三年之久。[57]从《王阳明年谱》中我们得知,他们参与嘉靖三年(1524)浙江稽山书院中的讲学。[58]刘文敏、刘邦采等人回乡后成为传播阳明学的重要学者,率先组成了惜阴会,根据刘晓的《安福惜阴会志引》所叙:

天启斯文,笃生我阳明夫子大明圣学,吾邑士从游者殆数十人,四乡豪杰骎骎兴起,盖有未及门而所立卓然者,诚一时之盛也。晓之事夫子也最早,愧无以为诸君子倡,因念生也异方,不能时往受教。而在乡也,又势各有便,不能聚一,惧夫离群索居,固有因而怠焉者矣。乃与诸同志立为惜阴会,期以各双月望日轮,有志者若干人主供应,择地之雅胜居焉。互相切磋,务殚厥心,尽五日而散。与会者非有大故,不得辄免。孔子曰:学而不讲是吾忧也。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聚友惜阴,尤夫子拳拳之教也。[59]

这种因为不愿离群索居、独学无友,而在自己乡党中创造朋友相聚论学环境的做法,成为后来所有阳明讲会组成的理由和模式。而除了惜阴会外,刘氏学者也与邹守益等共同领导青原会和复古书院内的讲学活动,开创了16世纪30年代第一波讲会热潮。

刘邦采于嘉靖七年(1528)成举人,曾先后任寿宁教谕、嘉兴府同知,但不久即致仕归乡,与同志聚讲于复古、复真、青原。[60]刘文敏一生未仕,却受到士大夫的尊重,徐阶任江西学政时曾力聘入试、贡于礼部,但刘文敏固辞;聂豹最敬信他,称其为“海内真布衣”。[61]早期南乡的重要学者尚有刘阳,刘阳先从学于彭簪[62]和刘晓,后又到虔台谒拜王阳明为师,并曾与冀元亨(1482—1521)互相稽切数月。刘阳于嘉靖四年(1525)举乡试后,先任砀山知县,后拜福建道御史。严嵩(1480—1569)当国,欲亲之,刘阳却引疾归;徐阶当国,推光禄寺少卿,不起,居乡与邑人士谈学。晚年在三峰上辟建云霞馆,与诸同志讲道不辍。黄宗羲推崇他是继邹守益之后江右的学术领袖:“自东廓没,江右学者,皆以先生为归。”[63]

这些南乡学者起初于松云庵有松云会的聚讲,后由邹守益倡议,刘邦采、刘阳、尹一仁、周儒等人在北真观废址上谋建书院,终于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建成复真书院。[64]书院中的聚奎楼是惜阴会同志聚讲之所,[65]书院中有藏书阁,书籍由各乡绅学者及同志们所捐,为数颇为可观,并置有院田。[66]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