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宁波府
顺治元年慈溪饥,疫疠大作。[314]
顺治十三年慈溪痘疫。[315]
康熙二十二年鄞县大疫。夏,慈溪大疫。[316]
康熙四十八年象山大疫。[317]
乾隆六年九月,慈溪沿海一带时疫流行,棺价腾飞,送丧者接连不绝。[318]
乾隆二十年象山岳头疫。[319]
乾隆四十八年象山疫。[320]
乾隆五十年慈溪痘疫。象山痘疫,稚幼十伤其七。[321]
乾隆五十九年慈溪痘疫。象山大疫。[322]
嘉庆二年宁波大疫。[323]
嘉庆十一年象山痘疫。[324]
嘉庆十五年五月,鄞县痘疫。[325]
嘉庆二十五年鄞县秋大疫,其病脚筋缩即死,名吊脚痧。慈溪六月寒可御裘,是秋大疫,其病霍乱吐泻,脚筋顿缩,朝发夕毙,名吊脚痧,死者无算。象山大旱,秋大疫,石浦尤甚,其症脚筋抽搐即死,城中没醮教场演武厅,七日疫止。定海疫,获此疾者十有七八死,死者速在一二日间,延及道光二年。[326]
道光元年八月,镇海桃李花开,夏秋间,霍乱盛行,犯者上吐下泻,不逾时殒命,城乡死者数千人,惟僧尼孩幼少犯,秋冬霜盛渐瘥。慈溪夏又疫,较上年更甚。[327]
道光四年镇海大有年,夏秋疫大作。[328]
道光十一年镇海饥,民多疫死。[329]
道光十三年定海大雨水,禾黍一空,疫疠继之。鄞县饥,设局捐赈,民多疫死。慈溪大饥,道馑相望,城厢设局捐赈,民多疫死。[330]
道光十六年慈溪大疫。[331]
道光二十年慈溪大疫,死者枕藉。[332]
道光二十一年宁波霍乱流行。[333]
咸丰元年秋,象山疫。宁波再现霍乱。[334]
咸丰四年奉化大有年,秋大疫。[335]
咸丰九年象山岁稔,秋八月疫。[336]
同治二年镇海秋疫。[337]
同治三年象山秋疫。[338]
同治六年象山冬痘疫,小儿多殇。[339]
同治十三年奉化秋大疫。镇海秋大疫。鄞县秋七月大风雨,八九月大疫,死者甚众。鄞县城厢内外,病症极广,几于挨户皆然,均患湿热头痛等症,或病伤寒,或发疟疾,每一沾身,辄为黏缠不解,以至医土无片刻暇。慈溪三月二十日地震,八九月疫。[340]
光绪元年奉化冬多病瘟。[341]
光绪三年宁波被霍乱波及。[342]
光绪七年奉化忠义乡秋痢,剧者十余日死。[343]
光绪八年六七月,象山大风雨,海溢,石浦大疫。[344]
光绪九年夏,慈溪疫。[345]
光绪十二年奉化忠义乡牛瘟,六七月旱,虫食禾,人病疟。定海霍乱盛行。[346]
光绪十三年鄞县秋大疫,死者无算。慈溪秋七月大疫。奉化剡源七月大疫,至九月止,死者甚众,沙隄、公塘、康岭更甚(三村约死四百人,阖乡不下一千人)。亲戚不通音问,此症名霍乱,俗名肚痛脚筋吊,又名绞肠痧。奉化忠义乡六月大疫,死者相枕,至九月止。象山秋大疫。[347]
光绪十四年宁波被霍乱波及。[348]
光绪二十一年奉化夏秋大水,有大疫。其症与十三年无异。[349]
光绪三十三年宁波被霍乱波及。[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