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州府
顺治十七年六月,吴中大疫。[37]
康熙八年吴中大水,夏,常熟甫里疫疠大作。[38]
康熙十一年吴县疟疾流行。[39]
康熙十七年吴门时疫盛行。[40]
康熙十九年苏州府夏大疫。[41]
康熙四十八年苏郡大疫,一名链条瘟,一家有疾,家家缠染;一名癞团瘟,病者皆腹胀如铁而死。吴江平望是秋大疫。[42]
雍正六年常熟璜泾疫。[43]
雍正十一年六七月,吴县疫疠大作,人死甚众。昆山新阳(以下简称昆新)夏疫,民多死。常熟璜泾民大饥,后复大疫,死者甚众,历半年犹未止。[44]
乾隆十三年吴江疫大行。[45]
乾隆二十一年苏州府大疫。昆新春夏大疫,入秋始止。震泽四五月中,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吴江同里春夏之交,疫病大起,死者无算。[46]
乾隆四十五年夏,昆山淞南多疫症。[47]
乾隆五十年夏,吴江大疫,饥,米石钱五千。[48]
乾隆五十一年苏州府大疫。昆新米石价钱五千二百。[49]
乾隆五十九年四五月,元和贞丰里镇疫气流行,人病则五六日内即死。[50]
乾隆六十年长洲、元和、吴县(以下简称长元吴)久旱,后大涝,蒸为疾沴,大疫。[51]
嘉庆六年长元吴痧烂喉流行。[52]
嘉庆二十年吴中大疫。[53]
嘉庆二十五年秋,昆新民疫。[54]
道光元年苏州府大疫。昆新夏秋大疫,民多骤死,乡村尤甚,市棺者价骤增数倍,匠役工食亦如之。贫者至不能具棺,好义者为贸工市材以给,入冬始止。吴江春疫,夏疫甚。常熟、昭文(以见简称常昭)夏秋疫,至冬乃止,名蜘蛣蛛瘟。[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