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读书报告 > 三向往超人超国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特色之二(第2页)

三向往超人超国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特色之二(第2页)

自己构建过大同学说的康有为,在20世纪初年就主张不妨暂将大同置后,而先据民族主义(即康所说“国民之学”)致力于物质方面的“国争”。他指出:“昔者民权发轫,其重在民;今者国争,其重在国。”而“中国向有中外之界,虽国民之学未开,而爱国之情深、排外之理笃,实不待于教也。以今者国民之说大倡矣,人人之知爱国应更甚矣;而以今日媚外之甚、畏外之甚,实远不如昔者风气未开时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了解到,西方在提倡国民之学后又进入讲究物质之学的阶段。所以,“国民之说,固吾所最鼓舞提倡、郑而重之,为今日救时之药也。而以两者较之,则物质之重要尤急”。[17]

这是将“国民之说”落实在武力之上,盖“方今竞争之世何世哉?吾敢谓为军兵炮舰工商之世也”;“能自立而自保者,兵也;号称为文明,使人敬之重之者,兵也;掠其地、虏其民,系缧之、劫夺之、奴隶之,而使其人稽首厥角、称功颂德者,兵也”。武力既然已成“文明之标志”,中国便应进行殖民扩张:“在今日竞争之世,真欲保守,必先扩张”。且“吾国生齿之繁,甲于大地,则移民生殖,实不得已。若南美之广土,实吾之植民地”。而“保护植民,以广生计,实有国者之天职”,所以他强调首先发展“不止防内,且可以拓外”的海军,以保“子孙之长生”。[18]

那时康有为多次表述了效法欧人掠夺殖民地的想法,[19]关键是他竟然视此为“有国者之天职”,与怀柔远人特别是“王者不治夷狄、不臣要荒”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其思想转变诚可谓根本的质变,与一般人认知中欲为孔教“教主”的康氏形象相当不同。民族主义可能导致帝国主义是20世纪初年的普遍观念,清季中国士人对这一可能性曾多有议论;康有为显然认为:不到大同之时,便可以先行非大同之道。他那种暂将大同置后而先致力于国争的主张,或也隐约体会到民族主义那建设与抗议的两面性。

[1]以下的分析相对简略,详见罗志田:《胡适世界主义思想中的民族主义关怀》,载《近代史研究》1996年1期。

[2]胡适:《四十自述》(1931-1932年),见《胡适全集》(18),57~58、94页。

[3]《胡适日记》,1916年1月25日,8月22日,第2册,325、467页;胡适:《非留学篇》,原刊1914年的《留美学生季报》第3期,见周质平编:《胡适早年文存》,352~371页,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5。

[4]《胡适日记》,1912年10月25日,1913年4月(原无日),1914年5月15日,7月26日,11月4日,第1册,170、200、273~275、386~387、518页。

[5]章太炎:《五无论》,载《民报》,16号(1907年9月),7页。

[6]《胡适日记》,1914年10月26日,第1册,507~511页。

[7]《胡适日记》,1914年12月12日、1914年10月19日,第1册,564~565、501~503页;1915年1月18日、1月27日,第2册,12、29页。

[8]参见《胡适日记》,1915年3月22日中所附的演说内容,第2册,101~104页。

[9]《胡适日记》,1914年11月17日,第1册,540页。

[10]周作人:《雨天的书·元旦试笔》,见《周作人全集》,第2册,345页,台北,蓝灯文化公司,1992。

[11]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旧梦〉序》,见《周作人全集》,第2册,84页。

[12]周作人:《艺术与生活·国语改造的意见》,见《周作人全集》,第3册,605页。

[13]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旧梦〉序》,84页。

[14]郑伯奇:《国民文学论(上)》,载《创造周报》,第33号(1923年12月23日),3、5页。

[15]周作人:《雨天的书·元旦试笔》,345页。

[16]刘师培:《醒后的中国》,载《警钟日报》1905年9月29日,见《刘师培辛亥前文选》,钱钟书主编、朱维铮执行主编,67~7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7]康有为:《物质救国论》,22~23页,香港,长兴书局,1919;《康有为遗稿——列国游记》,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8]康有为:《物质救国论》,25~27、30、33~34页。

[19]他在荷兰博物院参观制船模型时,当即赋诗表述了“安得眼前突兀五百舰,横绝天地殖我民”的愿望。参见《康有为遗稿——列国游记》,291页。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