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法国大革命的中心思想 > 第四章 革命群众的心理(第1页)

第四章 革命群众的心理(第1页)

第四章革命群众的心理

一、群众的一般特征

无论革命的起因是什么,革命只有在深入人心之后才能达到效果。革命是人民群众心理的一种反应。

尽管在另一本著作中我们已经研究过集体心理,在此我还要再次复述一下其中的主要规律。

作为群体的一分子的人,与孤零零的一个人大不相同。有意识的个性(individualité)湮没在无意识的集体的人格(personnalité)之中。

个体要获得集体的心理,并非一定要有实质性的接触。特定事件诱发出来的**和封闭的共同情感足以使得个体产生集体心理。

瞬间形成的集体灵魂是一种特殊的情结。其主要特征便是:完全处在一些无意识的因素支配之下,并服从于一种特殊的逻辑——集体逻辑。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群体特征如极端的轻信、敏感、轻率以及理智的缺乏等。断言、传染、重复、威望是唯一说服他们的方式。事实和经验对他们不起作用。可以做到让群众接受一切,而在群众看来,一切皆有可能。

由于群众的极度敏感,因此他们的情感,无论好坏,都是夸张的。在革命年代,这种夸张尤为明显。一点微不足道的刺激便可促使群众做出可怖的行动。在平时就泛滥的轻信,到革命时期就变得越发不可收拾。最为离奇的故事他们都相信是真的。亚瑟·杨(ArthurYoung)说他在大革命期间,在克勒蒙(t)附近游山玩水时,他的导游被当地人截住,原因是当地百姓认为他是受王后的指使,要来此处埋设炸药,以便炸毁这座城市。最为可怕的是关于王室的流言蜚语,在其中,王室家族成员被描绘成为一群吸血鬼和食尸怪。

上述特征反映了群体中的人往往极度偏离文明,他们几乎成了野蛮人,身上具有野蛮人的所有特征,如突发的暴躁、热情和英雄主义等。从智力角度看,群体智力总不如一个孤立的人的智力高。而从道德和情感角度看,群体是高于个体的。群体既很容易犯罪,也很容易自我牺牲。

个体的特征湮灭在群体中,群体的行为对于构成群体的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吝啬的人会变得慷慨大方,怀疑主义者会变成坚定的信仰者,正直的人会变成罪犯,懦弱的人会成为英雄。这样的例子在大革命期间不胜枚举。

作为陪审团或议会的一员,集体做出裁决或者投票形成法律,这是个体状态下的个体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集体对个体影响最为显著的结果之一便是他们的情感和意志综合在一起。这种心理上的融合赋予集体巨大的力量。

心理上的这种联合源于群体中的情感、举止和行为的相互传染。个人的爱、恨、愤怒在群体中会立刻得到响应和叠加。

这种共同的意志和情感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通过传染得到传播,但这种传染首先需要一个触发点。领袖便是这个触发点。我们稍后便来谈谈领袖在革命运动中的作用。没有领头人,群众便是一盘散沙,形成不了合力。

了解支配群体心理的规律是阐述法国大革命事件、理解革命议会行为以及参与其中的人的特殊转变所必不可少的。在集体无意识的力量的推动下,人们经常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赞同他们原本不赞同的事情。

即便集体心理规律往往被高明的政治人物所洞悉,但要注意的是,大部分政府对此从过去至今仍是不明就里。正是由于对此不知,因而很多政府便会轻易地倒台。某些政权特别是路易-菲利普政权,就因为这而被一场小小的骚乱所轻松推翻,由此可知,忽视集体心理的后果是多么严重。1848年,原本足以保护国王的军队,由于其统帅的无知,任由军队和百姓混杂在一起,军队在百姓的暗示和传染之下变得茫然不知所措,竟而连自己的职责都无法履行。军队的统帅不太清楚的是,群众实际上对威望是极其敏感的,因此,需要对其展示自己的威严,以便迅速遏制其敌对的行为。另外,聚集的人群应当立即加以驱散。如今,所有这些都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但在那个时代,人们对此是无法理解的。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群众心理学更是不为人所知。

二、稳定的民族精神如何规约群众精神的摇摆

一个民族在关键时刻可以被视作一个群体。民族拥有群体的部分特征,但是民族的这些特征其变迁却受到了民族精神(l’amedelarace)的制约。民族精神拥有短暂的群体精神所不具有的稳定性。

一个民族的精神是长期积淀形成的祖传的精神,它支配着群体的精神。

民族是由利益、性情各不相同的集团构成的,这点与群体不同。反之,分属不同社会集团的个体们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有确切意识的群体中,如一次集会。

一个民族和一个群体一样都是易变的,但是别忘了,在表面的易变、热情、暴力、破坏之下,民族精神仍捍卫着其极为顽强的、保守的本能。大革命及其后一个世纪的历史向我们昭示了保守精神最终还是支配破坏精神的。一个体制被打破,但很快便又被修复。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