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清末新政的学堂 > 三群相推崇(第2页)

三群相推崇(第2页)

[10]佩忍:《日本大运动家名优宫崎寅藏传》,载《二十世纪大舞台》,第2期,1904-11。

[11]黄中黄:《孙逸仙》,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90~91页。

[12]中国少年之少年:《中国灭亡小史》,载《复报》,第8期,1907-01-30。是文写于1903年,因故未刊。

[13]剑公:《题太炎先生驳康氏政见》,载《警钟日报》,1904-08-10。

[14]光汉:《西江游》,载《中国白话报》,第8期,1904-03-31。

[15]《警钟日报》,1904-04-26。

[16]黄藻编:《黄帝魂》,285页。此文原载《中国日报》,其中并无赞扬孙中山语,所以有关言论应反映黄藻本人的认识。

[17]《警钟日报》,1904-12-20。作者疑为何海樵。

[18]《〈三十三年落花梦〉告白》,载《江苏》,第7期,1903-10-20。

[19]《中国白话报》,第2期,1904-01-02。

[20]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103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21]过庭:《纪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载《民报》第1号,1905-11-26。

[22]章士钊在《孙逸仙》一书中,将此意表达得十分明确,他说:“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孙逸仙之原质”与“以孙逸仙之原质而制造之物”不同,“此二物者,非孙逸仙之所独有,不过吾取孙逸仙而名吾物,则适成孙逸仙而已”。因此,“谈兴中国者,不可脱离孙逸仙三字,非孙逸仙而能兴中国也,所以为孙逸仙者而能兴中国也。”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90页。

[23]参见《时务报》第14、15、17、19、21、27、28册的有关报道。

[24]《国闻报》,1898-09-25。原文称此传系“从东友处辗转传抄”,但日本人士怀疑出自徐勤之手。为此徐勤曾致函宫崎寅藏,力辩与此事无关。(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42~43页)

[25]章士钊:《疏〈黄帝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243页。

[26]黄天:《题〈孙逸仙〉用前韵》,载《江苏》,第11、12期合刊,1904-05-15。

[27]蒋维乔:《鹪居日记》,甲辰正月廿二日(1904-03-08)。

[28]秦力山:《孙逸仙·序》,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91页。

[29]田野桔次:《最近支那革命运动》,49~53页。

[30]参见《教育界之风潮》(上海,1903年版)所汇录的1902年南洋公学风潮期间学生演讲记录。

[31]《康梁失望》,载《警钟日报》,1904-06-23。

[32]田野桔次:《最近支那革命运动》,116~117页。

[33]《读南皮尚书建置存古学堂札文》,载《江西官报》,1905(1)。

[34]爱国青年:《教育界之风潮》第2章,26页。

[35]朱和中:《辛亥革命光复成于武汉之原因及欧洲发起同盟会之经过》,载《建国月刊》,1930(4)。田野桔次《最近支那革命运动》记,草拟复张之洞书的留学生中有吴剑云者,“为陆军士官之卒业生,尝语予曰:‘兴中会孙逸仙,其姓孙而自称孙文。予今亦自号吴剑。’彼数年前卒业日本士官学校而归湖北,顾现今必能指挥哥老会之一族以结革命之梦也”。(168~169页)似为吴禄贞。

[36]《我亦一讲中山先生》,见《吴稚晖先生全集》,第7卷,303页。

[37]蒋永敬:《从吴稚晖的〈留英日记〉来补正国父几次旅英日程的缺误》,载《传记文学》,1975(3)。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