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子弟(Muss)
无套裤党对于热月政变后那一时期的资产阶级公民和中等阶级青年的蔑称,表示这种人衣衫华丽,行为**。
长袍贵族(Noblessederobe)
旧制度下有钱的地方长官,他们通过购买或继承职位,取得了贵族地位。
无固定住所的人(Non-domiciliés)
居住在旅馆、公寓或租借家具的房间(出租公寓)中的人,在1793年6月以前,这种人一般都不计入当时的人口调查中,也没有参政权。
工人(Ouvriers)
在18世纪,这一名词指用双手劳动的一切城市居民,而不论他们是小制造者、独立工匠,还是工资劳动者。
饥荒协定(Pactedefamine)
群众认为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两朝各届政府施行的政策就是饥荒协定,也就是有意囤积,使市场缺粮,以便抬高价格,造成饥荒。
卖鱼妇(Poissarde)
按字面解,就是卖鱼的妇女,一般扩大指市场妇女。
巴黎市长(Prév?tdesmards)
革命前巴黎城敕立的政府高级长官,最后一任雅各·德·弗勒塞尔,在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陷落后,被愤怒的群众杀死。
审讯笔录(Procès-verbal)
警务委员审讯犯人的正式记录,切勿与“警察局报告”相混,后者可能是关于“形势”或舆论情况的报告或记录。
贵族反叛(Révoltenobiliaire)
1787—1788年巴黎贵族和法院对国王的反叛,它是1789年大革命的“开锣戏”。
无套裤党(Sans-culottes)
本书完全按照其社会意义把它当作一个一般的名词来使用,它包括城乡小有产者和工资劳动者;就巴黎无套裤党而言,包括小店主、小商贩、工匠、帮工、体力劳动者、流浪汉和城市贫民。当代人往往只把这一名词用于政治上比较积极的阶级,或者扩大到不论来自哪个社会阶级的“群众”领袖身上。史学家时常在这一政治意义上使用这一名词。
(新)区(Ses)
按照1790年5—6月的市政法,原来分为60个区的巴黎改划成48个区,以便进行选举并为一般政治目的服务。
联谊社团(Sociétésfraternelles)
1790年和1791年成立的早期各激进派俱乐部和社团的名称,它们是哥德利埃俱乐部的附属机构或支部。
群众团体(Sociétéspopulaires)
泛指1791年夏季以后的地方俱乐部和社团。许多这类社团都是雅各宾俱乐部的支部,但是,由于它们倾向于(至少在巴黎是这样)宣传进步观点和独立的政策,深为共和国第二年的革命政府所厌恶。许多这样的社团(尤其是1793年9月9日以后成立的纯粹是各区的团体)在艾贝尔倾覆后都被封闭,热月后被封闭的更多,只有少数几个残存到1795年年初。
群众平价(Taxationpopulaire)
暴动群众强迫面包商、杂货商等按较低价格出售他们的货物,谓之“群众平价”(本书中举的例子是:1775年5月,1792年1—2月,1793年2月)。
恐怖(Terror)
本书使用的这一名词主要并非指一种方法,而是指一段时期——从1793年9月到1794年7月,在此期间,雅各宾政府通过军事、司法和经济等各种强迫性措施实行专政。
热月(Thermidor)
革命日历中包括部分7月和8月的一个月(参看附录六),在本书中更常用来指罗伯斯庇尔及其最亲密同事被推翻的共和国第二年热月的两天(9日和10日)。
第三等级(ThirdEstate〔Tiersétat〕)
按字面是指奉召参加三级会议的三个等级的非“特权”代表,但在本书中使用的意义较为广泛,指除贵族、上层僧侣或有特权的地方长官以外的一切社会阶级——也就是“贱民”和“资产阶级”。
巴士底攻克者(Vaiille)
可以证明自己曾积极参与攻陷巴士底的800~900人的荣誉称号。
[1]这里的注释仅限于一个目的,即对书中某些可能引起混淆或误解的名词作一些很粗浅的说明或解释。读者如欲了解更全面和更精确的定义,可参看马里昂:《17世纪和18世纪法国制度辞典》以及布尔森与夏拉梅合著:《法国大革命辞典》(BourssinandChallamel:DiairedelaRévolutionfran?a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