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北京公共卫生管理 > 小结(第1页)

小结(第1页)

小结

近代的卫生已非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而是在翻译西方hygiene后具备了新意义,其含义在知识分子的论述中不断丰富,逐渐形成包含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覆盖城市空间各个角落,将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紧密相连的具有宽泛外延的知识。

卫生能够保障个人的生命和健康,并通过群体的健康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这对于存在国家和民族危机的近代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分子怀着富强国家和振兴民族的理想,一方面看到西方国家不遗余力推动卫生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中下层民众抱着怀疑和悲观的态度,在基于卫生对民众和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下,本应代表“社会”一方的知识分子却将卫生施行的主动权交给了政府,并大声呼吁、迫切希望以统一和强制的行政权力,对未有卫生自觉的民众进行监督和约束。由此可见,卫生论述是近代民族国家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肯定国家以卫生为由对民众进行强制干预的正当性,这对行政权力确立合法性和增强统治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代的卫生将个人的身体状况关联至社会群体的健康和国家民族的强弱,强调个人对于公共事业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须知二十世纪为理性的时代,波流所届,无论何人,果欲于空间上,保持其原有地位;于时间上,维持其固有价值;必对于公共事业,有所致力,有所贡献。苟不尔者,于时代则谓之为落伍;于社会则谓之为蠡贼;决不容有幸存之理。”[76]卫生的公共性质,以及知识分子对其“社会化”的论述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共性的形成和国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但由于其“国家化”得到了更多强调,这也使得卫生的普及过程中行政权力扩张的态势更为彰显。

[1]赖斗岩:《公共卫生概要》,1~14页,上海,中华书局,1937。

[2]陈方之:《卫生学与卫生行政》,5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3]陈方之:《卫生学与卫生行政》,10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参见M。W。Flinn,PublicHealthReforminBritain,London,MadCoLtd,1968。

[5]刘士永:《公共卫生(PublicHealth):近代华人社会里的新兴西方观念》,见祝平一编:《健康与社会——华人卫生新史》,13页,台北,联经出版社,2013。

[6][德]托马斯·格林格尔、罗尔夫·施姆克:《德国医疗保险体系的渐进式制度变迁——渐行渐远的“俾斯麦模式”》,苏健译,载《江海学刊》,2013(5)。

[7]王先谦:《庄子集解》,200~20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

[8]嘉约翰校正,尹端模笔译:《医理略述》,载《格致汇编》,29~37页,1891。

[9][英]真司腾撰:《化学卫生论》,傅兰雅口译,重镌本,1页,上海,格致书室,1890。

[10]《〈中外卫生要旨〉序》,见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116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1]长与专斋:《松香私志》,转引自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222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

[12]罗芙芸对日文和英文文献的大量考察,展示了当时日本翻译和使用“卫生”的情况,参见[美]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154~171页。

[13]傅云龙:《游历日本余纪》,见罗森等:《早期日本游记五种》,134~135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14]此处借鉴了黄兴涛的观点,其提出了近代新名词创造中存在的“断裂性滋补”现象:“而在利用旧的汉字大量创造具有现代意义的新词的时候,又势必首先在某种程度上与其部分语言传统——如字义的训诂实行一定程度的‘断裂’,才能保证其呈现的外形和内涵真正区别和超越于传统,从而实现整体性的大幅度转换,提供一种新的发展平台,完成一种更为久远的延续。在这方面,作为文化最基本成分的语言词汇变革或许较文化的其他部分更具象征性。其中所蕴涵的那种外来的‘中介性’需要,也显得格外的微妙和特色鲜明。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缘,西方传教士尤其是日本的汉字新词创造,恰好充当了中国语言词汇传统某种程度上‘断裂性滋补’和现代性发展的‘中介’。”参见黄兴涛:《清末民初新名词新概念的“现代性”问题——兼论“思想现代性”与现代性“社会”概念的中国认同》,载《天津社会科学》,2005(4)。

[15]梁启超:《地球人事记》,载《清议报》,1900(41)。

[16]丁福保编纂:《卫生学问答》,1页,上海,上海科学书局,1905。

[17]丁福保:《医学指南》,上海,上海医学书局,1912。

[18]《讲卫生学当知》,载《大公报》,1902-07-12;《再讲卫生学》,载《大公报》,1902-07-14;《续讲卫生学》,载《大公报》,1902-07-19。

[19]观云:《养心用心论(续六十九号)》,载《新民丛报》,1页,1905(70)。

[20]隐喻,尤其是与疾病相关的隐喻,在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一书中论述得很充分。本书中的隐喻含义主要借鉴于该书,意为以修辞、比喻或引申的方式将一系列概念用于解释某种事物或某个名词,这些概念往往掩盖或超越了该事物或名词的本意,这反映了人们有目的的思维映射。

[21]《发刊词》,载《卫生月刊》,1934(1)。

[22]陈垣:《〈卫生之真相〉跋》,见陈志超编:《陈垣早年文集》,353页,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