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学术界在翻译science > 诗史倾向及怎样解读历史上的诗与诗人(第2页)

诗史倾向及怎样解读历史上的诗与诗人(第2页)

[1]舒芜:《伟大诗人的不伟大一面》,载《读书》,1997(3);少华:《遥远的道德审视》,载《读书》,1997(9);谭天:《也说伟大诗人》,载《读书》,1997(9)。

[2]参见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载《历史研究》,1995(5)。

[3]参见钱锺书:《管锥编》(四),1274~127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4]钱锺书:《管锥编》(四),139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5]俞平伯致顾颉刚,1921年6月18日;顾颉刚致俞平伯,1921年6月24日,载《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3辑。

[6]程会昌(千帆):《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蔽》,载《斯文》,三卷三期(1943年2月)。

[7]钱锺书:《管锥编》(四),1390页。

[8]钱锺书:《管锥编》(四),1387~1390页。

[9](清)崔述:《崔东壁遗书》,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本文引用时标点略有更动。

[10]钱锺书:《管锥编》(二),406页。

[11]钱锺书:《管锥编》(四),1389~1390页。

[12]钱锺书:《管锥编》(四),1390页。

[13]胡适:《〈醒世姻缘传〉考证》,见《胡适论学近著》,258~297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14]《民族精神论》(不署名),原载《江苏》(1904),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下,84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

[15]何劲:《说两等小学读经讲经科之害》,载《教育杂志》,第三年第五期(宣统三年五月)。

[16]钱锺书:《管锥编》(三),1108~1109页。

[17]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3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8]鲁迅:《摩罗诗力说》,见《鲁迅全集》,1卷,6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9]参见陈寅恪:《读〈哀江南赋〉》,见《金明馆丛稿初编》,20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0]钱锺书:《管锥编》(一),169~170页。

[21]钱锺书:《管锥编》(一),165~166页。

[22](宋)吕祖谦:《东莱先生遗集》卷十九《杂说》。《东莱先生遗集》卷十九《杂说》

[23]钱锺书:《管锥编》(三),1176页。

[24](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八。

[25](清)崔述:《崔东壁遗书》,32、47页。

[26]鲁迅:《科学史教篇》,见《鲁迅全集》,1卷,26页。

[27]杨树穀、杨树达记,崔建英整理:《郋园学行记》,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总57号,11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8](清)章学诚:《史考摘录》,见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33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9]严既澄:《韵文及诗歌之整理》,载《小说月报》,十四卷一号(1923年1月)。

[30]王先谦:《复萧敬甫》,见《虚受堂书札》,葵园四种版,卷一,5页,1932。

[3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167~16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