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教务长布告》,载《北京大学日刊》,1921年11月24日,1版。
[54]蔡元培:《校长布告》(1921年12月7日),载《北京大学日刊》,1921年12月7日,1版(8、9两日再刊)。
[55]蔡元培:《十月二十五日大会演词》,载《北京大学日刊》,1922年10月26日,3版。关于此次讲义风潮,详另文。
[56]蒋梦麟:《晨报四周纪念日之感想》,载《晨报副刊》,1922年12月2日,21版(这是上一日纪念增刊的延续,版数也接续前日增刊)。
[57]蒋梦麟、胡适:《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载《新教育》,2卷5期,592页(卷页)。
[58]沈仲九:《“五四运动”的回顾》,载《建设》,1卷3号(1919年10月),608页(卷页)。
[59]作人:《同姓名的问题》,载《晨报副刊》,1922年12月3日,3版。
[60]黄日葵:《中国危机与青年之责任》,载《救国日报》,1920年1月19日,2版。
[61]罗家伦:《致张东荪》(1919年11月19日),载《时事新报》,1919年11月25日,3张4版。
[62]关于民初对“尝试共和”的失望,参见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41~5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3]陶孟和:《评学生运动》,载《新教育》,2卷5期,598页(卷页)。
[64]沈仲九:《五四运动的回顾》,载《建设》,1卷3号(1919年10月),600~604页(卷页)。
[65]近代学生的兴起及其衍化是个大问题,本书不拟深入讨论。关于学生及其运动,可参见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专刊,1994;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66]蔡元培:《对于学生的希望》(1920年秋),见《蔡元培全集》(4),38页。
[67]傅斯年:《“五四”二十五年》(1944年5月),见《傅斯年全集》,第4卷,262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68]叶嘉炽后来提出,学生界受新文化运动感染,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具有特定利益和关怀的社群,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subculture)。参见Ka-ationalismaioureaudentAthe1920s”,idThomasH。Etzold,eds。,the1920s,Nepoints,1976,pp。94-108。
[69]参见王波:《少年中国学会的成立及前期活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8年硕士论文。
[70]戴季陶:《政治问题应该研究不应该研究》,载《星期评论》,24号(1919年11月16日),4页。
[71]北大一位学生当时就敏锐地意识到:“现在有些人,看着什么上帝、国、教会、礼法一类的鬼玩艺失了效力了,又横抬出‘社会’两个字来哄吓人。”该文指出,作为与个人相对应的范畴,那时“社会”所取代的正是近代西方意义的“国”。不署名:《女子独立怎么样》,载《北京大学学生周刊》,5期(1920年2月1日),3页。
[72]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1919年9月),载《新潮》,2卷1号(1919年10月),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205页。
[73]雁冰:《佩服与崇拜》,载《时事新报·学灯》,1920年1月25日,4张1版。
[74]这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一些初步的探讨,可参见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22~26页、66~8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5]甘蛰仙:《最近四年中国思想界之倾向与今后革新之机运(续)》(1922年11月30日),载《晨报副镌》,1922年12月3日,2版。
[76]沈雁冰:《客座杂忆——〈新青年〉谈政治之前后》(1941年),见《茅盾全集》,第12卷,95~9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77]杨鸿烈:《为新青年社的老同志进一解(续)》,载《晨报副刊》,1924年2月4日,1版。
[78]谭熙鸿:《纪念“五四”》,载《晨报》,1922年5月4日,2版。按谭熙鸿时任北大生物系教授,校长室秘书。
[79]钱用和:《这次“五四纪念”的社会心理》,载《晨报》,1922年5月4日,6版。钱用和时为女高师学生。
[80]李国瑄等:《北京大学学生会有组织必要的意见书》,载《北京大学日刊》,1922年11月2日,3版。
[81]《北京大学日刊》1922年8月5日,3版;见《胡适日记全编》,1922年7月24日,第3册,737~738页。
[82]嘉谟:《青年生活与常识》,见《学生杂志》,11卷9号(1924年9月),45~46页。
[83]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载《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年5月12日),1页。
[84]余英时:《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见《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71~7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85]余英时:《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见《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74页。
[86]这是柯林武德所谓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学理基础,但他并非“以不知为不有”(傅斯年语),而是主张努力去认知那些尚未被认知的部分。参见R。G。gwood,TheIdeaofHistory,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pp。225-226,218-219。此书有中译本,见《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256、24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87]蒙思明:《历史研究的对象》,载《华文月刊》1卷6期(1942年11月),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