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园园长卫生保健工作职责 > 二幼儿常见病管理(第3页)

二幼儿常见病管理(第3页)

①对新入园(所)和定期健康检查中发现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幼儿均应在“体弱儿及肥胖儿登记册”上登记,活动期患儿应进行专案管理记录。

②随访:活动期患儿每月复查1次,恢复期患儿2个月复查1次,至痊愈。

③转诊:弱活动期患儿经维生素D治疗1个月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无改善,应考虑其他非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如肾性骨营养障碍、肾小管性酸中毒、低血磷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范可尼综合征),内分泌,骨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低、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病)等,应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明确诊断。

④结案:活动期患儿症状消失1~3个月,体征减轻或恢复正常后观察2~3个月无变化者,即可结案。

(6)预防

保健人员应对园(所)内3岁以下幼儿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①户外活动:婴幼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每天1~2小时,尽量暴露身体部位。

②维生素D补充:婴儿(尤其是纯母乳喂养儿)生后数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天。

6。发育行为异常的管理

(1)发育行为异常管理的意义

定期对幼儿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及时掌握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行为发育状况,早期发现幼儿发育行为问题,以营造良好发育环境,科学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减少残疾发生。

(2)管理内容与方法

筛查时间:

幼儿定期健康检查时,3岁以下每半年一次,3岁以上每年一次。

筛查内容:

①发育筛查。每年定期健康检查期间,托幼机构采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按年龄阶段进行发育筛查。班级教师按照筛查内容对班上幼儿进行观察,必要时需询问家长幼儿在家表现,由保健医将筛查情况记录在“北京市儿童保健记录”健康检查记录表的“预警征象”栏中。

②发育行为异常筛查。托幼机构保健医或班级教师发现幼儿在园期间有可疑心理行为异常表现,如吸吮行为、咬指(趾)甲、饮食行为问题、睡眠问题、遗尿、异食癖、口吃、过度依赖、退缩行为、屏气发作、暴怒发作、习惯性摩擦综合征等表现时,由保健医将筛查情况记录在“北京市儿童保健记录”健康检查记录表的“心理行为问题”栏中。

管理:

①转诊。如果发现幼儿有任何一条预警征象阳性,或者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有可疑心理行为异常表现,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诊断、干预。

②追访。转诊后三个月内进行追访,追踪转诊情况及诊断结果,并补充填写在“体弱儿及肥胖儿登记册”上。

③护理。根据幼儿不同神经心理行为发育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活护理。

7。超重及肥胖的管理

(1)超重及肥胖管理的意义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幼儿单纯性肥胖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而且是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遗传和环境是导致幼儿肥胖的两大因素。幼儿期肥胖影响儿童生理及心理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与成人期的多种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有关,对幼儿心理和情感上的损害也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些损害表现在肥胖儿自信心不足、有自卑感、伙伴关系不良、受歧视、自我评价差等,对肥胖儿的打击很大。故应加以重视,早期干预,预防幼儿肥胖的发生。在幼儿园期间,也应将超重儿纳入管理范围内,不让其发展为肥胖儿。

(2)诊断标准

超重:M+2SD>体重身长(身高)≥M+1SD,或M+2SD>体质指数年龄(BMI)年龄≥M+1SD。

肥胖:体重身长(身高)≥M+2SD,或BMI年龄≥M+2SD。

(3)管理内容与方法

建立专案:建立肥胖儿管理方案,肥胖儿在儿童保健记录册上进行专案管理,并在登记册上进行登记。

定期监测:对筛查出的所有超重儿、肥胖儿采用体重身高曲线图或BMI曲线图进行生长监测。重点监测体重增长幅度。每月测量身高、体重1次,监测体格生长情况。

查找原因:过度喂养和进食,膳食结构不合理;运动量不足及行为偏差;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

对怀疑有病理性因素、存在并发症或经过干预肥胖程度持续增加的肥胖儿,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一步诊治。

干预:对教职工、幼儿、家长进行宣教,给予家长正确的、科学的育儿知识;使家长重视肥胖的危害性,能够积极配合对肥胖儿饮食起居的调整;引导幼儿建立健康、正常的饮食和行为习惯。

结案:幼儿的身高、体重标准值正常后继续维持3个月方可结案;幼儿不良行为改变或肥胖程度在半年内不上升,为管理有效。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