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缺乏主动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求职者求职择业时也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些求职者在求职现场热衷于热门职业,热门职业应聘的人数越多,他们对热门职业的渴求越大;也有求职者看到别人都去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择业,自己就跟着效仿。这部分求职者缺乏对自身的客观认识,把自己限制在狭窄的求职道路上,从而错失不少就业机会。
5。求稳或求闲心理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有的求职者不能从这一现实出发,一味求稳或求闲,人为给自己的就业道路设置障碍。所谓求稳是指在选择职业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试图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寻找有“安全保障”的工作;所谓求闲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认为自己是求职者,是知识分子,而追求舒适、清闲、安逸的工作,宁可待业也不干“艰苦”的工作。
6。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求职者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发,诱发了择业中追求高经济收入的求富心理。
7。见异思迁的浮躁心理
求职者在角色转化中容易表现出不踏实的作风、不稳定的情绪。有的求职者工作几个月后还静不下心来,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一阵子想这项工作,一阵子又想干另一项工作,整日恍惚不定。这种浮躁心态使众多求职者工作浮在表面,长时间进入不了角色。
8。眼高手低的自傲心理
有些求职者在择业时,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社会上的所有工作都能胜任,因而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自傲清高,挑三拣四。如在目前求职者求职倾向中有所谓的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有的求职者还有攀比心理,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所以选择职业不能落后别人,对工作的具体要求有“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这是一种明显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怕吃苦的表现。其就业思想中带有明显的功利动机、享受动机、求名动机。如此追求“三高、六点”在就业过程中必然会碰壁。究其原因,这些求职者的问题在于一是脱离社会,对社会缺乏认识;二是过于依赖自我感觉,而对自我理性认识不足。
在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求职者应该使自己与社会发展要求保持一致,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既不自负也不自卑,充分发挥自我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通过“双向选择”,寻求自己理想的职业。
五、求职者如何作好就业心理准备
1。确立正确的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
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确立就业目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现在不少城市成立了人才及职业能力测评机构,求职者不妨去试一试;二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具备的能力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立就业目标,就比较符合实际,可以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2。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求职者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相对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等都有稳定性、规律性,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求职者活即将结束,面临着由一个无忧无虑、令人羡慕的求职者,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也就是所谓的角色转换。角色的转变需要求职者抛开幻想,面对自主择业这一社会现实,及时地进行角色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求职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求职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为个人适应社会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打下的基础,只是一个知识积累、储备过程。这样,求职者就不再认为自己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而只是就业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从而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和合理的角色定位,正视自己的身份,自觉投身于择业者行列,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3。正确的自我认知
(1)气质、性格: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智能。由于个性特征左右着个体的行为表现,个性特征的职业适应倾向也是十分明显的。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心理活动的强度、心理活动的倾向性等方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则表现为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是何种气质性格的人,在知觉速度或思维的灵活程度上是快还是慢,在意志努力或情感发生上是强还是弱,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还是倾向于内部,是认真负责还是轻浮粗心,是活泼热情还是好静羞涩,是机智敏捷还是呆板迟钝,是沉着冷静还是冒失鲁莽,是勇敢爽朗还是怯懦沉默,是镇定自信还是疑虑自卑,是温柔细致还是暴躁粗心,是刚毅实干还是办事拖拉,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等等,都有很大不同,如黏液型气质者较为适合流水线的工作,而抑郁型气质者不适合做推销员。性格与智能也与择业密切有关,不同性格与智能差异往往是在某一职业中能否适应及有所成就的因素。个性特征的自我了解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等方式来进行。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
(2)兴趣、爱好: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在求职择业前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有的职业需要某种兴趣爱好,也有的职业明确禁止和反对某种爱好。
(3)能力、特长: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能力包容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力;二是工作能力。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思维的独立性、抽象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创造性、灵活性等诸方面;工作能力主要包括言语表达(包括外语)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计算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劳动的能力,专业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等等。如果是重新谋求职业者还应分析自己的工作成绩和缺点,以便在求职时扬长避短。
(4)生理特征:在求职择业时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性别、年龄、身体健康、胖瘦、高矮,甚至面貌的丑俊等生理方面的因素。例如,体质较差,难从事繁重体力劳动;面貌丑陋也不适合当服务员;有些工作,女士(或男士)不能胜任,等等。这是在求职择业前必须明确认识到的。
4。遭遇挫折的心理准备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与脚踏实地并不矛盾。失败者常常感叹求职择业真难。现实确实如此,尤其是理想的或热门的职业更是如此,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是商品经济社会普遍的现象。职业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并不一定取决于职业本身。在中外众多的伟大科学家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当初职业的起点并非那么“理想”。富兰克林曾经是个钉书工人,华罗庚初中毕业后便帮助家里料理小杂货铺,也曾在母校干过杂务。可见,较低的职业起点,并不贬低职业理想的价值,从现实的生活之路起步,也正是大多数科学家的职业理想迸发、形成的环境。
挫折是一种鞭策。双向选择的本质意义是一种激励手段,对优胜者是这样,对失败者也是如此。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
女性求职者求职择业比男性求职者挫折更多,这是现在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女生择业难,并不是社会对女生的需求量小。女生们要顺利地择业,从根本上说,在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并以其优势去参加竞争。
5。就业后期望值与现实有差距的心理准备
大多数求职者是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走向工作岗位的。但有些求职者职业意识的缺乏和工作能力的不足,可能导致领导或同事的批评或冷遇,犹如当头一盆冷水,使其失去心理平衡。如将平时懒散的生活习惯带到工作中;好高骛远,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对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不能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过于看重自我得失,不思奉献;缺少集体观念,对事妄加评论,造成不良影响;感到工资底,领导对自己不重视而牢骚满腹;业务不熟练,造成工作差错等。这些情况都可能使意气风发的求职者受到批评或冷遇,有时可能不是求职者的过错,但也受到批评,感到冤枉、委屈。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求职者能够冷静下来,分析其中原因,亡羊补牢,不断进步;但也有人一气之下,“跳槽”走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以往的成败得失只能代表过去,新的起点需要重新开始,以自己的实际表现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所以,求职者要对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宠辱不惊,不断完善、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