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重点 > 第二章 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第1页)

第二章 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第1页)

第二章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

第一节职业基础知识

人的生活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撑,物质基础的来源主要就是通过参与社会职业活动,承担社会义务、获得劳动报酬而来的。人的一生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职场中度过的,进行有效的职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一个人来说,尤其是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其在求职的路上走得更顺利。

一、职业的含义与要素

(一)职业的含义

职业(Career)对每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职业呢?目前来说有很多的定义,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职业,就理论而言: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利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分工,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拥有一定的社会权利的社会活动。

职业不同于工作(Job),因此,职业问题不是简单的工作问题。在德语中,职业一词乃是“天职”之意。它意味着个人毕生应当为之而不懈奋斗的目标。因此,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它是一种具有高尚性的事业。

职业一词的本义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职业体现了专业的分工,没有高度的分工,也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观念,职业化意味着专门从事某项事务;

其二,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职业要求个人对它的忠诚。

(二)职业的要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里明确规定,职业是由五个要素组成:

1。职业名称:职业的符号特征,它一般是由社会通用称谓来命名;

2。职业主体:从事一定社会分工的劳动者,必须具有承担该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资格和能力;

3。职业客体:职业活动的工作对象、内容、劳动方式和场所等;

4。职业报酬:通过该职业活动取得的各种报酬;

5。职业技术:劳动者所运用的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与思维技术的总和,它体现在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时使用工具、材料工艺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社会活动中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与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体现了职业与个人的密切关系,因此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了解职业,认识职业。

二、职业的基本属性

我们从职业的含义中不难发现,职业有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一)职业的社会性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开始细化,而产生了职业。职业是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具体方式之一。职业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一个人从事社会活动的关系,包括同事、领导、下级、供应商、关系群体成员等。我们社会上还有很多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都和社会分不开的,比如民间的戏剧团,他们的职业就是唱戏,整个戏剧团就是社会文化传播的平台,同时也是职业社会性的体现。不同的社会分工形成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也给劳动者赋予了不同的责任和社会地位,所以每个劳动者都有自己专门工作角色,如教师、演员、农民、工人和商人等。

(二)职业的价值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活动已经是个人生存与整个社会中的必需活动,也是必须有利于他人的活动,两者密不可分。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只对自己有利而对他人、对组织、对社会无利的活动不能称为职业活动,这样对他人、对组织、对社会无利的活动就不具有职业的价值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情况下的社会活动才具有职业的价值性呢?职业的价值性是要为他人、社会服务,满足他人、社会需要,为他人、社会提供利益。不对他人、社会有益,不为他人、社会提供服务,该职业就不会存在。

(三)职业的经济性

职业活动是有偿的,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动机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已经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生存的必要条件。可以从两个方面看这个问题:第一,为了维持生计,劳动者付出劳动;第二,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给予付出劳动的劳动者经济报酬。大学生从毕业到就业,就是独立生存的开始,是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进入社会开始,而选择职业、从事职业活动会为新的生活奠定必需的基础,也就是经济收入。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