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外学前教育史课后题答案 > 第四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第3页)

第四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第3页)

第二,不姑息,不严厉。陈鹤琴既反对过分溺爱子女而姑息迁就,也反对处处用成人的意志要求儿童,用成人的道德规范儿童。

第三,让儿童使用自己的手脑。主张让儿童自己去做,让儿童自己去想。

第四,让儿童自己有活动的园地。陈鹤琴主张儿童要有适当的游戏场所和适当的伙伴。

第五,发展儿童的好问心。陈鹤琴认为应当重视启发儿童,利用他的发问而进行教育工作。

第六,父母和教师要以身作则。陈鹤琴指出父母和教师是否以身作则,对于儿童优良习惯的养成关系是很大的。所以,他们的行为举止必须谨慎。

四、幼稚园的课程理论

(一)“整个教学法”与“五指活动”课程

陈鹤琴的幼稚园课程思想主要集中在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中所提倡的“整个教学法”和进行“活教育”实验时所总结的“五指活动”课程。

1925年至1928年,陈鹤琴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开展以课程实验为主导的全面学前教育实验。实验最后总结出“单元教学法”,即“整个教学法”。其核心精神,便是改变分科教学形式,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以幼儿日常生活所见、所闻、所感、所经历的事物或事件为主题,以幼儿活动为线索,综合进行课程组织。陈鹤琴认为,儿童的生活,本来是连成一体的。过去按学科形式来设置课程,“是不合教学原理的,是四分五裂的,是违反儿童的生活的,是违反儿童的心理的”。他自己对整个教学法的解释是:

什么叫作“整个教学法”?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的、有系统的去教儿童学。这种教学法,是把各科功课打成一片;所学的功课,是无规定时间学的;所用的教材,是以故事或社会或自然为中心的,或是做出发点的。但是,所用的故事或关于社会、自然的材料,总以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理为依据的。[45]

“活教育”实验的课程论,旨在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采用综合编制或单元编制或活动中心编制,来组织教学内容。为此,陈鹤琴提出了“五指活动”以作为课程组织的依据。

其一,为儿童健康活动。通过身体活动、个人健康、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发展儿童心理与保障生理的健康,培养健全的身心。

其二,为儿童社会活动。通过公民、历史、地理、时事等活动,使儿童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求儿童有兴趣、有能力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以此激发合作精神和爱国心。

其三,为儿童科学活动。通过生物、数学、物理及生产劳动,增加儿童的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造能力。

其四,为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美术、工艺、戏剧等,目的在于陶冶儿童的情感,启迪审美感,发展艺术欣赏力和创造力。

其五,为儿童文学活动。包括寓言、诗歌、谜语、演讲、辩论等,目的是培养儿童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学的认同与应用。

(二)课程组织

1。课程组织原则

(1)计划性。

陈鹤琴既反对传统教学绝对计划性,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又会因为教师准备不够,很难促进幼儿的发展,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他主张教学一定要有计划,教师上课之前应该有所准备。

(2)弹性化和灵活性。

陈鹤琴主张教学在计划性下面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弹性化”是针对课程适应不同儿童发展需要而提出。“灵活化”则是从社会角度出发,是指课程应该满足社会需要。社会的需要不仅有地域差异,也有时期上的不同。因而,我们应该允许各地在遵守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织适合地方需要的课程。

2。课程组织方法

关于幼稚园课程的组织,陈鹤琴认为“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46]。具体做法就是:确定和计划学期的总体规划目标;制定每星期的预定课程表,拟定一星期要教导的中心。这个预定课程表是灵活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或者社会上临时发生的事情,随时改变课程内容,也可以把新内容作为预定课程的补充部分收纳进来。

五、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陈鹤琴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专家,其在学前教育理论的探索中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

借助观察研究和调查研究,他了解并剖析了当时的幼稚教育现状,为他后来中国化的幼稚教育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儿童身心发展研究和家庭教育研究中,陈鹤琴借助了更多的颇具特色的方法来进行全面的研究,如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等,借助这些方法他实现了对中国儿童心理和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研究,并出版了很有影响的两本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

1920年,陈鹤琴长子陈一鸣出生,陈鹤琴从此将其作为实验和研究儿童心理的对象。从陈一鸣出生的第二秒开始,陈鹤琴就对其身心发展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和文字、摄影记录,这是现代中国学者最早运用观察实验、追踪记录的方法,以中国儿童为对象,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个案研究的开端。在陈一鸣个案研究中,他运用观察、图片、影片、录像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陈鹤琴对儿童绘画心理的个案追踪研究持续了将近10年,期间对431张绘画情况进行注明和分类编号,最后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儿童图画的发展是随着其身心的发展而发展的,即儿童的图画受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陈鹤琴十分重视行动研究,在南京鼓楼幼稚园,通过行动的实验研究他完成了对幼稚园课程的实验研究,其研究成果成为1929年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主要依据。此外,他还开展了幼稚师范教育的实验研究和“活教育”理论的实验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实现了学前教育理论的创新,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五指活动”课程及整个教学法等。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