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外学前教育史总结 > 第二 俄国苏联俄罗斯学前教育(第1页)

第二 俄国苏联俄罗斯学前教育(第1页)

第二节俄国—苏联—俄罗斯学前教育

一、沙皇俄国的学前教育

18世纪下半期,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开始解体,市民阶层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加大,西欧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波及俄国。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了一些开明政策,儿童慈善机构和教育机构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一)儿童慈善机构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邀请法国教育家来俄国,帮助拟定俄国国民教育组织草案,她启用教育家别茨考伊从事改革教育机构的活动。1763年,别茨考伊请求为“弃子孤儿”开设教养院,并在教养院内为贫穷的产妇附设一所医院。奏折获得沙皇批准。1763年,莫斯科开办了俄国第一所教养院和产科医院,别茨考伊被任命为教养院的院长。教养院主要依靠以各种方法募集的慈善经费来维持工作。别茨考伊编著的《从初生到少年期的儿童教育论文选集》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他企图通过教育改善社会,禁止体罚,重视德育和体育,主张依据儿童爱好来进行智育。别茨考伊将教养院的儿童分为2~7岁、7~11岁、11~14岁三个年龄阶段。2岁以前的儿童由保育员照管,2岁以后就转入“公共活动室”,用适龄的游戏和劳动来教育这些儿童。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社会上的一些进步人士组成各种慈善团体,试图帮助农民、乞丐、孤儿等贫困人民。1837年,彼得堡一所名为“劳动妇女救济院”的慈善机构开办了一个“收容所”,为外出谋生的母亲照顾孩子。1841年,彼得堡有6所孤儿院,共收容920名儿童。教养院和孤儿院事业一起,促进了社会弃婴和孤儿的收容问题的解决。

(二)幼儿园的引进

19世纪60年代,俄国出现了以废除农奴制为核心的社会改革运动。各阶层人士在要求沙皇政府改革政治和经济的同时,也主张改革文化教育。与此同时,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波及俄国,这两种运动推动了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1860年,在俄国设立了第一个幼儿园。1869年,在彼得堡发行了俄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刊物《幼儿园》。1870年,在彼得堡、基辅等地成立了“福禄培尔协会”,开展了普及福禄培尔的教育理论和幼儿园的运动。1871年,在彼得堡创立的福禄培尔学院成为俄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机构。1913年,俄国开始根据蒙台梭利体系创办幼儿园,1914年起,开始出版宣传蒙台梭利体系的书籍。

19世纪末,俄国政府继续推广孤儿院。1891年开设农村孤儿院,各教区在19世纪后半期也开始设立孤儿院和平民幼儿园等慈善机构。1845年,在彼得堡开办了第一个乳婴期儿童托儿所。根据1914年的统计,全俄学前教育设施的总数为177所,儿童总数为4550人。大部分是昂贵的私立教育机构。

19世纪后半期,在俄国涌现出奥多耶夫斯基、乌申斯基等一批学前教育活动家。乌申斯基编写的教科书《祖国语言》《儿童世界》在50多年里一直是俄国广大儿童的初级读本,对俄国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沙皇俄国对学前教育始终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落后于当时的西欧国家。

二、苏联的学前教育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崩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成为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简称苏联。苏联非常重视公共学前教育,强调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优越性。儿童从年幼时期开始,就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新公民。苏联因此被称为在世界上首先开创了“儿童的时代”[8]。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苏联的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制度的确立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彻底改造俄国教育与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创造了条件。1917年,苏联公布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又称《统一劳动学校宣言》),将学前教育的体系作为构成整个学校制度的要素之一。1919年,第八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规定,为了改善社会的教育,解放妇女,应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等学前教育设施网。规定阐明了苏联学前教育的目的、方向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学前教育的性质,要求采取使儿童的集体主义教育和解放妇女紧密结合的社会的学前教育原则。苏联学前教育的这一职能,构成了它与西方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的本质差别。

此后,苏联发展学前教育机构网的工作初见成效,在公会、工厂企业和各个机关内建立起一批幼儿园。

1926年至1929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企业向三班工作制过渡,企业附设的学前教育设施增加了两班工作制和三班工作制。在工人住宅区的幼儿园,还设立了从早晨到傍晚托管孩子12小时的日班和寄宿制班,以适应社会工业化时期参加工作的母亲的需求。学前教育设施的组织和保育时间开始变得多样化。

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十年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飞跃发展,学前教育设施也得到爆发性的增长。与1928年相比,1932年苏联城市的学前教育设施增长至原来的5倍,而农村更是激增至27倍。为此。1938年,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统一了学前教育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幼儿园规程》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的、任务、组织、幼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求,《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根据《幼儿园规程》的规定,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式等进一步具体化。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幼儿园的性质和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幼儿园的开设等问题一一做了规定。这个规则的制定表明学前教育制度至此已基本确立,具有苏联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基本形成。

2。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

随着苏联学前教育机构的大规模建立,教师不足的问题更加尖锐。1918年,在彼得堡建立了学前教育学院。这是由十月革命前的福禄培尔学院改组而成的,是世界上第一所培养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高等学府。该校在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同时,还具有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功能。1919年,在克鲁普斯卡娅倡导下,在莫斯科成立了共产主义教育研究所,并在其中设有学前教育讲座。之后,第二莫斯科大学也设立了学前教育系,培养学前教育干部和教师研究人员。与此同时,苏联深入开展了对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1919年至1928年,在莫斯科举行了四次全俄学前教育代表大会,讨论了各个时期学前教育在组织上、理论上及实践上的课题,对推动苏联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学前教育改革

1。托幼一元化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新设置了很多幼儿园,以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由于在儿童稀少的农村地区设置独立的托儿所和幼儿园不经济且有实际困难,所以,有些地方将两者合起来,不按年龄编班进行混合保育,办成了“幼儿综合园”,但是保教质量不容乐观。由于托儿所和幼儿园在教育管理上分别属于保健人民委员部(卫生部)和教育人民委员部(教育部),从而导致管理上出现了一定的混乱,要消除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就得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统一管理。于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的一体化成为苏联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

1959年5月21日,苏联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前教育制度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发展学前儿童设施及改善学前儿童的教育和保健工作的措施》。这个决定规定创设统一的学前教育设施“托儿所—幼儿园”,开始实行新的学前教育制度。新设的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以满2岁为界限,未满2岁的婴儿由保育员负责,2岁以上的幼儿由教养员负责。合并的“托儿所—幼儿园”的指导权和监督权统一于联邦共和国的教育部,卫生部则在儿童的保健方面负主要责任。1959年以后,“托儿所—幼儿园”逐渐成为苏联学前教育机构中的主要类型[9]。1973年,最高苏维埃会议第六次会议通过《关于苏联及各加盟共和国的国民教育立法的基础》,根据这个基本法,上述三种“学前儿童设施”作为构成苏维埃教育制度的第一阶段,具有了正式的地位。

2。《幼儿园教育大纲》的制订

1947年至1950年,苏联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小组进行了幼儿园教学方法论的研究。教育部根据其研究结果,确认将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手段之一,决定于1951年开始在幼儿园引进教学,开始第二次学前教育改革。1962年,苏联公布了全新的综合统一的《幼儿园教育大纲》,将出生后2个月至6周岁的儿童按年龄阶段安排教学内容,将原来婴幼儿(0~3岁)和学前儿童(3~7岁)互相分离的教育内容系统化、一元化了。1970年和1978年,苏联根据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两次修改《幼儿园教育大纲》,以适应小学改革的情况,加强幼小衔接,强调智力开发。这个大纲可谓是世界第一个综合的婴幼儿教育大纲,它对苏联托幼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3。《学前教育构想》的提出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