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外学前教育史电子版教材 > 第一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第1页)

第一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第1页)

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产生背景及代表人物

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充分利用人的全面潜力来提高生产效率。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预测和控制行为的观点迎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哲学上认定人具有机械属性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潮,以及以经验事实作为勾销主客观界限的新实在论盛行,行为主义于20世纪初在美国产生了。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华生,而后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将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研究行为。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强调物质及机械运动的决定性作用,只承认自然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客观规律性,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

第二,提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别只是在一些分工上的差异。

第三,倡导客观的实验方法。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反对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的方法。行为主义倡导的客观方法有四种,即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口头报告法、条件反射法、测验法。

第四,强调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对行为的研究包括刺激(S)与反应(R)两个方面。刺激指外界环境和身体内部的变化,如光、声音、饥、渴等。反应指有机体所做的任何外部动作(外部反应)和腺体分泌(内部反应)。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就是要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学习就是要建立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

行为主义心理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与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出现了不一致。

首先,有关行为本质的理解。华生将行为理解为刺激(S)与反应(R)之间直接的联结,没有中介作用的过程。而斯金纳认为,这种联结“强化”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某个操作行为发生(R)后,呈现强化刺激(S),这些行为(R)出现的频率会增加。在刺激(S)与反应(R)建立联结的过程中,强化的作用非常关键。

其次,对待内部心理过程的态度。华生完全避免感觉、知觉、情绪、本能等“心灵主义”的概念,认为这些不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强调心理学是有关行为的科学。斯金纳则认为内心心理过程确实存在,而且这些东西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此外,有关行为遗传的看法。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行为,公开否定遗传对行为的作用。因此,华生曾言,如果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在完全由他控制的环境中来抚育,他可以将他们任意培养成医生、律师、商人,甚至乞丐、盗贼。斯金纳认为华生对婴儿前途的预言过于绝对,他承认先天行为的存在,认为先天行为是遗传的产物。不过,斯金纳仍然坚信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先天性行为也是由环境的另一种形式——遗传环境决定。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观点

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学家众多,在此,主要介绍早期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和后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的学前教育观点。

(一)华生的学前教育观点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其于1913年发表的《行为主义者所看到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产生。华生以其行为主义做理论基础,阐述了许多关于幼儿心理发展及教育的观点。

1。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

华生认为应该尽早对儿童实施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儿童形成三种习惯系统。即,内脏或情绪(思维、意志、认知等)的习惯、喉头或发言(即语言)的习惯、身体的技能习惯。

2。建议加强幼儿护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