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外学前教育史电子版教材 > 第五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第2页)

第五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第2页)

张雪门认为,幼稚教育“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内心身的发展,并培养其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以适应环境”。提出了“幼稚园课程的目的,在于联络孩子们的旧观念,以引起其新观念,更谋其旧经验的打破,新经验的建设”。他认为,课程要注意社会生活的意义,但课程不可凭着成人主观的意见,因为儿童的需要和经验与成人的需要和经验不一样,“儿童所反应的是他自己环境里的社会,但绝不是成人的社会”。[56]因此,他主张,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满足幼儿心身发展的需要,养成儿童的经验与习惯,培养儿童生活的能力与意识,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931年之后,面对国家民族危亡的社会现实,张雪门又提出,课程目标不仅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还要兼顾社会的需要。1933年,张雪门将幼稚教育定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并拟定了4项课程目标,把儿童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将儿童发展置身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

3。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的课程是促进儿童健康活泼发展而设计和准备的一系列活动,他把行为课程的内容表述为“教材”。[57]他把“教材”解释为:“教材不论是现成的,不论是创造的,其唯一的目的,实为充实儿童的生活,绝非灌注儿童的熟料。因教材的目的在充实儿童的生活,所以对儿童是活动而非知识。虽然活动里面未始不含有知识,但绝不是特殊地抽出来的死知识,且教材在儿童生活上的功能,是一种开始,而不是结果”。可见,他认为,与传统的教材概念不同,儿童在幼稚园生活的经验都是教材。而且,教材的范围很大,并“不限于一首歌,一件手工”,包括“儿童从家到校,从校到家,在家庭、道路、幼稚园所受到的刺激,能够引起儿童生活的要求,扩充儿童生活的经验,潜移儿童生活的意识的”方方面面。[58]他认为,这种经验来源于儿童自身的个体发展、儿童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接触。根据这一认识,张雪门把课程的内容分为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儿童的自然环境及儿童的社会环境。

4。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组织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的组织有以下特点与要求:①整体性,由于幼稚生对自然和人事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的一切都是整个的,因此,幼稚园的课程要注重整体性;②个体性,幼稚生时期满足个体的需要大于社会的需要,在编制课程时要注意儿童的需要和能力;③直接性,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儿童自己的直接经验,虽然这种经验不如传授的经验经济和整齐,但对于儿童而言意义更大。

20世纪70年代,张雪门又提出了幼稚园课程组织的一些标准:“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事前应有准备,应估量环境,应有相当的组织,且须有远大的目标。各种动作和材料,全须合于儿童的经验、能力和兴趣。动作中须使儿童有自由发展创作的机会。各种知识、技能、兴趣、习惯等全由儿童直接的经验中获得。”[59]并在实践中带领学生一起编写拟订了全年的课程表——各月活动估量表,将幼稚园的活动分为儿童类、社会环境类与自然环境类。

5。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实施

张雪门指出,行为课程不仅要有计划,还要有实施,要注重行动。他认为“事怎样做必怎样学,怎样学必怎样教,做学教打成一片,才能完成行为课程”。[60]为了保证行为课程的实施效果,张雪门引进了美国的设计教学法,对其进行改进,并引用设计教学法来拟订行为课程计划,采用了单元教学。他还认为,行为课程在实施中要注意选择和整理行为课程的教材、劳动与劳心相结合、在儿童生活中取材的课程须有远大客观的目标三项原则。为了让幼儿在幼稚园生活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在行为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须做好行为课程实施中的各个阶段。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实施前的准备。主要包括“知识上的准备”“技术方面的准备”“作业程序分析的准备”“工具和材料的准备”“集中心力的准备”。前四项是课程实施所必要的,是属于“知”的部分,最后一项更为重要,是属于“情”的部分。他认为教师只有专心准备,幼儿行为才能得到良好地展开。

第二,实施中的指导。在课程准备好之后,张雪门认为,在实施中成人要摒弃主观意识,给予儿童计划、知识、技术、兴趣、习惯和态度上的指导,注意他们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帮助他们。

第三,实施后的进展。张雪门认为,在课程实施后仍然有后续的工作。具体分为:“对幼童的行为有所检讨”,行动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儿童检讨成功失败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对幼童行为应有继续的注意”,教育要细心观察,注意儿童行为的继续性,自然地引导其进入下一个活动;“对幼童行为应有记录”,教师要对幼儿每天中的重要行为进行记录,作为参考;“对幼童行为经验应有估计”,在每一个单元活动结束后,张雪门要求教师对幼儿的经验进行估计,对照和分析幼儿的实际行为和预定目标,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四、论幼稚师范教育

张雪门十分重视幼稚园师资的培训和幼稚师范教育,在办幼稚园的同时,他采用多种形式培训幼儿教师,对幼稚师范教育总结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

(一)幼稚师范教育的重要性

张雪门认为,中国的学前教育要发展,幼稚园质量要提高,根本在于培养好的幼稚师资,幼稚师范教育影响着幼稚教育,如果摒弃了师范教育而研究幼稚教育,无异于“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枝叶者不整树木,绝不是彻底的办法”。[61]在任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时,他提出了要培养具有改造民族素质的新一代国民而献身的学前教育师资。他非常重视幼稚师范生的实践,主张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对幼稚师范生的实习做了系统的论述。

(二)论幼稚师范的实习

1。实习的场所

张雪门认为,幼师生应该在实际活动中学办幼稚园,在教学中突出实习的环节。为此,在办孔徳幼师时,他制定了“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实习制度。在办北平幼师时,他又把实习的场所扩大到乡村,为农民服务。他认为,幼稚师范生应该在中心幼稚园、平民幼稚园、婴儿教保园、小学4种单位实习。这4种实习单位对幼师生的培养有着不同的作用:中心幼稚园是在幼稚师范中设立的,幼师生可以在此获得教育幼儿的实际经验;平民幼稚园是幼师生实践的重要场所,通过在实习中担任园长、教师等工作,可以使其获得独立从事幼稚园各种工作的能力;幼师生通过在婴儿教保园的实习可以获得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婴儿保教的知识;在小学的实习,可以帮助幼师生了解幼儿在入小学前如何在知识、行为等方面做好各种准备。

2。实习的时间

张雪门认为,幼师生在三年中,第一学年每周实习为9学时,分3次进行。首先,参观本校中心园的园址、园舍、设备、教具、教学设计等,了解教师的态度、技能兴趣、习惯、仪表及教师对幼儿发生问题的处理等,使幼师生对幼稚园有一个基本观念。然后参观各类幼稚园,开阔幼师生的眼界,并扩充其知识,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教育。最后是参与实习,每周有三个上午到中心园实习教育教学活动,以形成幼师生的基本观念和教学能力。第二学年的实习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一半时间在婴儿园实习,另一半时间到小学实习,使幼师生确立为城市平民及乡村农民的幼稚教育而献身的志向,忠诚于贫苦劳动人民的教育事业。

3。实习的实施

关于实习的实施,张雪门认为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参观,通过参观,让幼稚师范生了解幼稚园的设备、教学活动过程及整个设计工作等知识,具体时间应安排在第一学期。②见习,安排在第二学期,让学生参与整个设计活动。这一时期的指导教师应以幼稚园教师及担任实习的导师为主。见习的地点,也以自己的中心或附属幼稚园为宜。③试教,安排在第二学年,让学生实际担任“幼稚园中的招生、编级、选材、组织课程指导活动、编制预算决算,以及一切教学上、教师业务上、幼稚园行政上的处理”等各项工作。④辅导,时间也是一个学年。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展开儿童福利工作,培养地方师资,以求达到幼稚教育的合理和普及。

(三)实习理论的特点

张雪门幼稚师范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实习环节,是其“行为课程”思想在师范教育中的体现。从他提出的实习的场所、时间及实习的实施等可以看出,其幼稚师范学校实习的主张有着与传统师范学校不同的特点:一是在空间上,它把幼稚师范生的实习场所从幼稚园扩大到婴儿园和小学,从校内扩大到校外,从城市扩大到农村;二是在时间上,它从只是集中在三年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增加到三年(六个学期)中均有实习;三是在内容上,它把实习幼稚教育扩展到婴儿保育、小学教育,把幼稚师范生的实习从只实习教育和教学扩展到家政实习、自然实习和儿童文学实习、手工实习以及游戏实习等内容,他主张让学生学会敲煤生火、洒扫缝纫、烹饪、种菜等。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