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园教师常遇到的问题 > 问题一 当新教师遇上新入园的孩子怎么办妥善应对孩子的入园焦虑(第1页)

问题一 当新教师遇上新入园的孩子怎么办妥善应对孩子的入园焦虑(第1页)

问题一当新教师遇上新入园的孩子,怎么办?——妥善应对孩子的入园焦虑

每年开学,都有很多幼儿由家庭走向社会,幼儿从这一刻起,就迈出了家庭的狭小天地,真正走进了充实灿烂的集体生活。然而,幼儿初次离开亲人,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将面临许多不适应:没有亲人,只有陌生的老师和同龄的小朋友;没有人整天围着自己转;吃点心、玩玩具不能随心所欲。面临陌生环境对自己的挑战和冲击,幼儿通常的反应是哭闹,拼命地哭喊、尖叫,不让父母离开,无视老师的安慰,拒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或者会静静地坐在活动室的一角,默默地伤心流泪,不理睬其他小朋友,有的甚至会拒绝进食。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幼儿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幼儿刚入园时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一般说来,孩子眷恋父母,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天性或本能。依恋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表现。一定的依恋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日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由于过分依恋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则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改善。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会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发展。

入园焦虑的干预措施有很多,所有措施都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不安全的认知、负性情绪和逃避行为且这些措施都需要家园双方的密切合作。下面就针对新生入园焦虑的各种现象进行逐一分析。

★案例一:选择性缄默★

QQ小朋友在刚进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几乎不说话,虽然她在家里话很多。一整天,她只是在向老师提要求时才说最简单的话,如“我想尿尿”。但她似乎非常注意观察老师和别的小朋友,她看人的眼神非常专注,几乎是紧盯着对方,尤其注意观察老师的言行。她会记住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许多细节,回家后详细地复述给父母听。她告诉妈妈她害怕幼儿园,不想上幼儿园,她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想说话。

分析

个体原因:这是一个因为入园焦虑而产生“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她的语言能力发展很好,但是她担心交流会给自己带来意外的麻烦。她默默地观察周围,揣摩老师的要求,行动小心谨慎,循规蹈矩。这种对新环境的不良适应如果没有得到矫正,将会发展成为“社交恐惧症”。

孩子对新鲜刺激的反应速度与程度是不同的。有一些孩子天生容易过度兴奋或者退缩,对新环境的刺激反应过分敏感,这种稳定的特质是引发入园焦虑的危险因素。QQ就是这样一个敏感的孩子。她不习惯幼儿园里的集体活动规则,害怕因为做错事情而被老师批评,对集体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约束感到很不适应。这可以从她回家对父母口述的幼儿园生活看出来——她把同班孩子受到批评的次数和原因一字不漏地记在心里。由于害怕批评,她开始拒绝上幼儿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早上入园前都表现出痛苦的样子。

家庭影响:通过观察老师发现,QQ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过分关注,行动上过度保护。孩子对父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家里几乎寸步不离地跟着母亲,晚上要求与父母同睡,平时缺少独自面对外界环境的机会,缺乏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孩子在离开父母时非常痛苦。为了保护自己,孩子在面对新环境的时候小心谨慎,沉默寡言,唯恐做错事情。

策略

1。安全认知

教师应大力鼓励孩子,抓住时机表扬孩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孩子知道老师喜欢自己。

2。行为强化

为了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老师应经常找机会与孩子谈天交流。当孩子说话时,老师可及时告诉她“你的声音很好听”,鼓励孩子多发言,和孩子聊天。

迎送是幼儿教师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迎”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开始,“送”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结束。教师迎送时的语言是教师与幼儿重要的信息沟通桥梁和思想感情交流渠道。幼儿不懂文字,说话是他们生活、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与人沟通的途径。教师迎送的语言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社会交往及思维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幼儿对离开父母身边、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都会有一些担心和恐慌,部分幼儿还会哭闹,有一段不适应期,教师每天的迎送语言能更好地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开开心心地来幼儿园,高高兴兴地回家。

★案例二:爱哭闹★

“我要妈妈!我要回家,妈妈不要我了。”这是AA在幼儿园说得最多的话。刚来幼儿园AA就比别的小朋友爱哭,别的小朋友来幼儿园的第三天就能在大人离开一会儿后停止哭闹,自己玩玩具了,还能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可AA在早晨来园时不停地哭闹,他像膏药一样粘着妈妈,不让妈妈离开,离开妈妈后就要阿姨抱或者一直站在那里左右摇晃身体,时不时地前后摆动小手。

上课的时候,他吵着要老师打电话:“老师,给我妈妈打电话好不好?老师,打电话。”他这样反反复复地强调着。

吃中午饭的时间,AA又开始哭闹,不肯吃饭,不停地走来走去,不停地前后摆动着自己的小手,嘴里反反复复地说:“我要妈妈,妈妈来接,妈妈不要宝宝了。”

午睡时,AA不愿意入睡,说妈妈要来接,他要在窗口看着,而且如果老师把午睡室的窗帘放下的话,他会马上扑过来大叫:“不要关牢,拉起来!”(因为AA很多次看到妈妈在窗口看着他)我尝试着去抱抱他,和他说说话,玩一会儿玩具,转移他离开妈妈的那种焦虑情绪,也试图和他讲道理,但是效果都不好。

分析

AA的行为是典型的依恋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依偎、追随等。2~3岁是孩子依恋感最强的时期,也是依恋关系的明确期。在此阶段,孩子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AA的爸爸在杭州工作,AA主要是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走到哪,他就跟到哪,一步都没有离开过妈妈,也很少和别的伙伴在外面玩耍,甚至睡觉的时候还要妈妈抱着睡。他进了幼儿园,离开了熟悉的家人后,并没有转移依恋的目标。经过分析,我和配班老师认为:在AA的焦虑中,妈妈的态度是关键。

策略

1。做妈妈的工作

请AA的妈妈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AA。妈妈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AA的妈妈在送完孩子后因为舍不得AA哭,经常向AA妥协让步。这会使AA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哭就成了要挟妈妈的手段,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反而有可能加重。所以,孩子入园后,老师马上要求AA妈妈离开,而且不要在窗户外面偷看。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