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能相互沟通,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实践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发展幼儿的表征能力。例如,能以物代物,激发想象力及能创造性地反映现实。
⑤引导幼儿学习适度表达个人情绪,了解他人情感,能自我控制,调整与伙伴间的关系。
(2)角色区的设计。
①活动的内容。幼儿最熟悉的地方是家庭,最先接触和了解的劳动就是家务活。因此,无论是在哪个年龄班,娃娃家都是角色区的中心主题,并由此扩展出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例如,餐厅、超市、医院、邮局、工厂、图书馆、火车站、博物馆等。小班角色区的主题以家庭生活为主;到了中班,角色区就出现了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大班角色区的主题则更加丰富多彩。
角色活动主题应从幼儿的生活中来,要求是幼儿熟悉、了解和接触过的或是感兴趣的。也可以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参观、游览,从中产生新的主题。例如,在开展“和书交朋友”主题活动中,带幼儿参观了图书馆,在角色区内就可以产生“图书馆”这个活动主题。
在产生一个新的角色以前,不妨与幼儿共同讨论,听听他们的想法。也许一名幼儿刚刚去吃过自助餐,就会提出开一家自助餐厅;也许一名幼儿在街上看见过礼品店,就会提出开一家礼品店……这样,角色区的活动将越来越丰富有趣,幼儿在玩的时候也会很投入。
②材料的提供。
A。娃娃家。主要材料有:家具,如床、小型桌椅等;娃娃、娃娃用品,如各式服装、奶瓶、各种饰物、梳子、毛巾等;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钟表、电话等;厨房用具,如炉灶、锅、碗、铲、勺、碟、壶、杯子、筷子;各种食物,如蔬菜、食品、水果等。
B。医院。主要材料有:白大褂、医生帽、护士帽、处方单、病历本、听诊器、体温表、药品、注射器等。
C。超市。主要材料有:各种食品、用品的包装盒,收银机,钱币等。
D。银行。主要材料有:各种面值的钱币(卡片)、取款单、存折等。
③场地的设置。
娃娃家是一个常设的区域,因此它的位置应相对固定。其他角色区则应设在与之相邻或相近的地方。角色区适宜与积木区相邻。
(3)各年龄班角色活动的指导。
对于角色活动的正确指导,主要在于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自由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幼儿能够极有兴趣地、毫不勉强地、努力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发展情感与培养能力。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无目的到事先计划好,从由教师带着玩到自己提出活动主题、装扮角色再进一步发展到带领别人玩,从摆弄物品、旁观活动到单独活动、平行活动到联合、合作。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这样在指导他们活动的时候才可能做到有针对性,贴近幼儿的实际情况;才可能促进幼儿在角色扮演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及组织能力等各方面得到提高发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①小班角色活动的指导。
小班幼儿对角色是很感兴趣的,但他们常常会忘掉自己的角色。所以,对于小班幼儿的指导应着重于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角色的标志物,例如,妈妈的头巾、爸爸的手机以及医生的白大褂、听诊器等,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也可以通过语言的启发和自己的加入来提醒他们。例如,娃娃家的“妈妈”跑到别的地方玩去了,这时教师可以对她说:“你的宝宝一个人在家哭呢,你快回家去看看吧!”并启发她出门可以带着“宝宝”一起走,或者作为“客人”去她家做客,使“妈妈”回到角色中来。
在小班的角色活动中,教师还应该通过指导、帮助,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感性认识,丰富他们的角色行为和语言,逐步充实活动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幼儿独立活动的能力。例如,一名幼儿到娃娃家当爸爸,可是他在娃娃家里东摸摸、西摸摸了半天,也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这时,教师走过去对他说:“嘿,你想想,你的爸爸在家都做些什么呢?”他想了想说:“写字、看报纸。”老师又说:“那你也可以做这些事情呀!”这名幼儿听了教师的话,开心地跑走了,坐到了娃娃家的小椅子上,拿了一本书看了起来。后来,这名幼儿又在教师的启发下,去帮娃娃家的“妈妈”烧饭,还帮“娃娃”洗澡。
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往往同时扮演相同的角色。例如,一个娃娃家也许有2~3个“妈妈”或好几个“爸爸”。这是由幼儿年龄特点造成的,教师不用去干涉,应顺其自然。
②中班角色活动的指导。
中班幼儿常常是一边活动一边想下面的情节,还不具备事先计划、商量、设计出活动过程的能力。因此,对于中班幼儿角色活动的指导应侧重于加深他们对角色的理解,要求幼儿能较正确地反映出角色特有的行为和语言,并能创造性地表演。例如,“在医院”的活动中,一开始“护士”只知道给“病人”打针、发药、测体温,后来教师启发他们想一想护士应该怎样对待病人、可以怎样照顾他们,于是便想到去搀扶病人、叮嘱他们吃药、陪“病人”检查等活动情节。
在活动中,教师还应鼓励幼儿共同活动,启发幼儿创造与固定角色有关的其他角色,并通过活动加强各主题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交往与关系,从而增加角色活动的集体性和互动性。例如,在“幼儿园”的角色活动中,除了有“老师”“小朋友”以外,还可以有“厨师”“保健医生”等角色的加入。
③大班角色活动的指导。
大班幼儿关于角色扮演的经验较丰富,反映的主题也较多样化,活动的内容充实、有新意,角色较多,能体现一定的社会性,且独立活动能力强,在活动前能自行设计活动情节,通过彼此的商量、协调来分配角色。因此,大班幼儿角色活动指导的重点就应放在激发幼儿角色活动的创新意识,以及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矛盾的能力上。
在大班的角色扮演活动中,可以鼓励幼儿为开展活动自己制作玩具。例如,为邮局制作信箱、邮筒、邮包、邮票、印章,为图书馆制作卡片、借书证,为照相馆制作相机、相片等。
4。建构区
(1)建构区的作用。
①发展幼儿的建构能力,引导其学习建构技法。
②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引导其认识基本形状、数量关系。
③引导幼儿学习尝试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方法、设计,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
④幼儿之间能分工合作,共同设计、建构,共同活动。
⑤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与人交流、表达的能力,使其掌握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建构区的设计。
①活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