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第1页)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第1页)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当人刚一出生时,在他的身上还没有任何人类社会的烙印,他只是一个“自然的客观存在”。人们称这时的人为“自然人”。但是由于这个“自然人”生活在人的社会环境中,这就注定了不论他愿意还是不愿意,他都必然要认识周围的环境,与人进行某种形式的交往,学习所在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并把这种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化,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使自己逐渐适应周围的社会生活。这个学习、内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简言之,即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也就是说,幼儿的社会化是幼儿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就是幼儿社会化的产物。社会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社会性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是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从自我意识、依恋、同伴交往、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六个方面介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我看法的总和,它是主体“我”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概念、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在此主要对幼儿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内容进行相关介绍。

1。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其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支配。例如,一个自认为交往能力不强的人,可能在许多场合都表现为被动与过于敏感;而一个自信心强的人,可能更多地表现为主动与勇敢。

幼儿在1岁以前是不能把自己的身体和外界物质环境分开的。几个月大的幼儿抱起自己的脚丫“啃”的时候,并不知道那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他还以为是手边的一件什么玩具呢。直至有一天“哥白尼式的革命”发生了,他发现自己是行为的发出者。由于自己碰了彩球或哗啦棒一下,引起彩球动了或哗啦棒响了。这样做一次、两次可能没有引起他的注意,次数多了,他就会有意做那个动作,这时他产生了朦胧的主体感。

2岁左右的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存在及自己身体的感觉,但在表达自己的愿望时,总要把自己的名字挂在前头,如“宝宝吃糖”“芳芳要抱抱”。此时幼儿称呼自己的名字就像称呼其他客体一样,说明此时的幼儿对主体与客体仍然分得不清楚。

3岁时,幼儿把对自己的称呼从名字改成了“我”,这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主体与客体此时终于被分开了。

3岁左右的幼儿处于“我自己……”阶段,尽管不太会自己吃饭,但仍要自己拿勺,“我自己吃!”尽管自己走路还走得不太好,但仍然甩开成人的手,“我自己走!”因为幼儿有这些表现,有人称此时为“第一反抗期”。在此期间,成人要采取巧妙的方法,保护幼儿最初的独立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开始逐渐认识自己。

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

随着年龄的发展,幼儿的自我评价也在不断发展着。幼儿从2岁开始,逐渐产生自我形象,并能够区分主体和客体,而且在成人评价和人际交往中学会自我的评价。幼儿在3~4岁时,自我评价的发展速度要比4~5岁幼儿快很多,且差异也最大。具体来讲,幼儿的自我评价表现为以下几种趋势。

(1)从依赖成人的评价到自我独立的评价。幼儿对自我的评价通常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一般情况下,会将成人对他的评价毫不考虑地纳入自我评价体系中。例如,当你问一个小班幼儿“你是你们班的好孩子吗”时,他的回答会是“刘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后来,幼儿对成人的评价很难轻易地再现。成人的评价如果不准确的话,幼儿会进行抗议。

(2)从比较笼统抽象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具体明了的自我评价。通常情况下,幼儿的自我评价是比较笼统和抽象的,只有少部分的幼儿才具有比较具体的评价能力。例如,幼儿评价自己“我是乖宝宝”,但如果你对他说“你在哪些方面的表现能证明你是乖宝宝啊”,他们就会无以应答。

(3)从片面的自我评价到相对较全面的自我评价。刚入园的幼儿,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是片面的、零散的,到了中班、大班以后,幼儿的自我评价便会逐渐地相对全面。由此,幼儿的自我评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从外在行为的自我评价到内心品德的自我评价。大量的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幼儿的自我评价带有明显的外部行为的特征,他们对自我内在品德的评价还是比较欠缺的。虽然也有一少部分幼儿的自我评价对自我内在品德有一定的涉及,但还处于过渡性的状态,并不是真正的对自我内在品德的评价。例如,你问幼儿:“你为什么说自己是班里的好孩子呢?”幼儿会回答,“我不打人”或“我自己吃饭”。

(5)从带有主观色彩的自我评价到相对客观的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中,幼儿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色彩,并且这种主观色彩在自我评价中表现得更明显。幼儿往往是以自己的喜好和厌恶来评价事物的,而不是从客观性来评价事物的。

3。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特点

儿童出现自我控制能力是在2岁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逐渐增强。3~5岁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幼儿动机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而5岁之后的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的发展情况各有特点。其中,6~7岁同3~4岁一样是幼儿自制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6~7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情绪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7~8岁同3~4岁一样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由此可见,幼儿的自觉性发展带有波浪式的特点。

(二)依恋

幼儿的依恋是儿童生命特定时期的产物。幼儿依恋的形成和发展是呈阶段性的,是幼儿行为的组织性、目的性、适应性逐渐成熟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把幼儿的依恋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1。前依恋期(0~2个月)

刚出生的婴儿,对他人做出的反应是无法区分的。这时候,他们会表现出一系列的机能性反应,如他们会用哭声去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时成人会对他们的哭泣十分重视。婴儿也会用微笑、咿呀的信号行为和成人交流,这时的婴儿对安抚他的成人是没有选择性的,所以这个阶段被称之为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

2。建立依恋期(2~7个月)

当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时,熟悉的人更容易使婴儿产生强烈的依恋反应,如婴儿对母亲会表现出更多的微笑、接近,这是婴儿对母亲更偏爱的结果。如果是陌生人对他微笑或抱起他,这样的反应是很少的。所以,这个阶段被称之为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

3。明确依恋期(7~24个月)

这个时期的婴儿对特殊人的偏爱会更加强烈,他们对特定个体的依恋才真正确立。随着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会主动去接近较为亲近的人。其中,他会把母亲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要时,他会主动返回母亲身边。这时的婴儿出现了对母亲长久的依恋情感,同时形成了分离焦虑,会表现出反抗、紧张和恐惧的行为。

母子依恋对幼儿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一般来说,那些母子依恋强烈的孩子,长大以后情绪安定,对他所生活的世界更有信任感,生活态度更积极,更愿意与别人交往,更具探索精神,心理发展的各项指数也更高。相反,那些母子依恋淡漠的孩子,长大以后,则情绪发展迟缓,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发展的各项指数也较低;极端化的表现即是孤僻儿。

4。调节依恋期(2~3岁)

2岁以后,幼儿开始能认识并理解父母的情感、要求和愿望,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认识到交往双方都应该考虑对方的需要,并为此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例如,父母要去工作上班时,婴儿虽然不愿意与父母分离,但也能理解,而不哭闹,因为他们相信父母肯定会回来与他们团聚。

5。转移依恋期(3~6岁)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