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儿健康情绪、情感的培养
(一)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创设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宽敞的活动空间、优美的环境布置、整洁的活动场地和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幼儿如果长期生活在狭小的环境中,就会经常出现情绪暴躁不安的现象。可见生活的整体环境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生活环境,无压抑感、充满激励的氛围,可以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为此,成人应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安排好幼儿的一日生活,使幼儿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轻松和愉快,以促进其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
2。营造宽松、和谐的交往氛围
物质环境对幼儿情绪的影响固然很大,但精神环境更不容忽视。幼儿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影响幼儿情绪、情感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反之,幼儿则会反感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也会感到孤独、寂寞,心情抑郁。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种欢乐、融洽、友爱、互助的氛围,例如,教师要经常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自由交谈、玩“过家家”等交往游戏活动,使幼儿感到在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对于那些胆小懦弱的幼儿,要鼓励他们敢于表现自我,主动与人交往;教师尤其要注意那些受排斥和被忽视的幼儿,使他们能够和小伙伴友好相处,从与同伴的交往中得到快乐。对那些缺乏温暖的离异家庭的孩子,教师要给予更多的爱,使他们在幼儿园里获得更多的快乐,健康地成长。在幼儿园的某个角落布置一个温馨、舒适的“心情角”或“悄悄话小屋”,让孩子有一个和同伴单独相处的小空间,在这里他们可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也可以和好朋友说说心里话。此外,成人还要注意教育幼儿在交往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要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同情别人的不幸;体验集体的温暖和真挚的友情,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
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幼儿良好情绪的建立也依赖于幼儿园中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因为单调的刺激容易使人产生厌烦等消极情绪,而丰富多样的环境变化则能激发人的探索兴趣。丰富的生活内容会让幼儿产生兴趣,激发探索欲望,收获快乐和满足。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如创设手工操作区、娃娃乐园、科学实验室等,也要多带孩子进行各种户外活动,让孩子有更多亲近自然、感知世界的机会。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文学作品,使孩子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的同时培养其高级的社会情感。如在阅读《萝卜回来了》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讲述小动物们在困境中关爱自己的伙伴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道德感。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幼儿健康情绪、情感养成的活动。
(二)树立科学的教养理念,提供良好的情绪、情感示范
婴幼儿的情绪易受感染、模仿性强,因此成人的情绪、情感示范非常重要。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所显现出的积极热情、乐于助人、关爱幼儿等良好的情绪、情感,对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反之,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情绪、情感榜样。同时成人对幼儿的教育、管理应有科学的教养态度。例如,教师、家长要随时以亲切的微笑、和蔼的面孔出现在孩子的面前,跟他们亲切地交谈给他们以适度的抚摸、搂抱等,让他们获得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公平合理地对待幼儿,满足其提出的合理要求,坚持正面教育,不恐吓、不威胁幼儿,也不能溺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幼儿;关注幼儿的爱心教育,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等。
(三)开展游戏或主题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情绪、情感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如绘画、玩泥、玩水、玩沙、唱歌、跳舞等都可以使幼儿充分表达自己不同的情绪,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幼儿由于年龄小,还不能完全理解自己内心发生的事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种程度的焦虑或不满,而游戏正好可以使幼儿从这些不愉快的情绪中得以释放和解脱,有利于积极情绪的发展。如游戏中,中班的一个女孩自己想当“理发师”,而别人不愿意带她一起玩,她就一个人偷偷地哭泣。教师发现后,先是稳定她的情绪,让她说出不高兴的原因,然后帮她分析自己的情绪、让她知道遇到事情生气、哭是没有用的,并引导她想出克服不良情绪、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她与别人商量先当“顾客”,然后再轮流当“理发师”,这使得她顺利地参与到了同伴的游戏中,情绪也逐渐变得愉快积极起来。
此外,开展有关情绪的主题活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健康情绪、情感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如“我们都是好朋友”“会变的情绪”“赶走小烦恼”等主题活动,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
(四)教给幼儿恰当的情绪表达方法,帮助幼儿及时疏通和转移不良情绪
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有可能因为受到挫折而表现出不良的情绪反应。作为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和正确对待孩子的发泄行为,为孩子创设发泄情绪的环境和情境,培养孩子多样化的发泄方法并学会自我疏导,不要让幼小的心灵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1。合理宣泄法
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有消极情绪,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要求幼儿一味压抑,而是要帮他们学习选择用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去疏导和宣泄这种情绪。成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提供机会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例如,在幼儿因争执产生愤怒、悲伤等情绪反应时,教师支持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耐心倾听他们对于冲突的解释,将有利于幼儿及时疏泄消极情绪,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矛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自我意会控制法
自我控制能培养幼儿的忍耐力,缓解不良情绪带来的过度行为。教师可教会幼儿在发怒时默数“1、2、3、4……”或默念“我不发火,我能管住自己”等,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暂时缓解紧张,避免做冲动的事情。
3。学会哭诉
哭是幼儿表达和发泄情绪的最好方式。当幼儿开始哭或发脾气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留在他的身边,倾听孩子的诉求,温和地抚摸或搂住他,讲几句关心的话,如“再告诉我一些”“老师爱你”“发生这样的事真令人难过”,但不要多。假如在此时说得太多,可能会在这种交流中凌驾于幼儿之上,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听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企图”纠正它,那么孩子会深深地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4。注意力转移法
幼儿的注意力相对较弱,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当幼儿对某一事件具有不良情绪反应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高兴的事情上,如看电视、做游戏、玩玩具,也可以想一些笑话、幽默或以前快乐的事,使幼儿的情绪重新变得愉快。
5。负强化法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成人的训斥打骂,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成人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情绪失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家长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幼儿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要表现出高兴和关心,可以对孩子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然后父母可以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行为的不对之处。
(五)引导家长缓解幼儿的过度焦虑情绪
针对幼儿的过度焦虑,教师和家长要引起注意。要分清幼儿焦虑的种类从而对症下药。
1。缓解入园焦虑
对于与父母或抚养者分离引起的分离焦虑,以入园焦虑居多。家长要在幼儿入园前为孩子做好一定的交往准备。如在入园前要有计划地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和活动空间,帮幼儿找玩伴,多和其他孩子接触,引导幼儿主动和他人交往。家长之间也要多接触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初步建立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针对不同的气质类型采用不同方式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有些幼儿由于自身的气质,会对外界的细微变化较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些幼儿的父母,常常也有程度不同的焦虑现象。因此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要当着幼儿的面焦虑不安,以免让孩子染上焦虑。同时应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区别对待:①哭闹不稳定型:这类幼儿焦虑情绪尤为严重,简单的亲近方式和玩具都无法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家长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亲近,多顺应多满足,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②安静内敛型:这类幼儿性格多内向、害羞,表现出一种极不安全感,这类幼儿往往借助玩具来安慰自己,难以亲近陌生人。因此,可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幼儿逐步摆脱焦虑感。
3。缓解幼儿的期待性焦虑
期待性焦虑多见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能力,使孩子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孩子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而产生焦虑不安情绪。如很多家长会横向比较,总是夸奖别人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赋予更多的任务和期望,让孩子学琴考级等。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实事求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多给孩子鼓励而不是过高的期待和要求。
此外,还可以运用音乐法和游戏法来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另外,对于焦虑的孩子,不适合做安静的活动,因为在安静的环境中,他们很容易勾起伤心的情绪,因此教师需要多组织一些令他们开心愉快、情绪兴奋的活动,从而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玩”是幼儿的特性,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增添户外活动环境的自然情趣和魅力,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尽情嬉戏,缓解自身的焦虑情绪。
单元小结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们对人的行为有推动或抑制作用。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幼儿最初的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的特点。幼儿的高级情感已有了初步的发展:小班幼儿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他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幼儿期的理智感和美感也都已开始发展。
情绪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人应通过创设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谐的家庭生活,为幼儿营造愉悦的情绪氛围;同时,成人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情绪榜样,正确地对待幼儿的情绪行为,帮助幼儿及时地疏通和转移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