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心理发展概念 > 二幼儿思维的发展(第1页)

二幼儿思维的发展(第1页)

二、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1。思维逐步摆脱客观事物和行动的制约

2~3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突出表现在幼儿的思维过程离不开思维的对象,离不开对实物(思维对象)的实际操作,且他们不能预见操作的结果。幼儿的直接行动思维是一种“尝试错误”式的智慧动作,具有外显性。对于该年龄段幼儿的教育,皮亚杰曾明确指出:“若剥夺孩子的动作就会影响孩子思维的进程,思维的积极性就会降低。”随着幼儿记忆能力的增强,生活经验不断丰富,3岁以后幼儿的思维有了一个跨越性的发展。

4~5岁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突出表现在幼儿的思维逐步摆脱了对同步“尝试错误”操作的依赖性,而依靠对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事物的联想来进行思维。通常,幼儿会借助他们所感知过的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心理映象来思考问题,因此他们解决与其生活经验相类似的情境的问题时较容易,但是对于与他们生活经验没有任何相关的问题情境,他们不仅解决起来非常困难而且缺乏探索问题的兴趣。因此,幼儿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引导幼儿探索生活周围的环境,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从幼儿实际生活中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在幼儿园教育的影响下,5岁以后的幼儿思维又有了新的变化。

5~6岁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不断完善,开始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是在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在积累了各种感性经验与表象的基础上,才能抽象概括出表象的本质属性。在幼儿晚期,幼儿经验越来越丰富,而且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推动幼儿思维进一步发生质的变化,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幼儿思维的发展进程是不可逆的,其思维发展水平会越来越高。如幼儿思维内容的发展,由原来的反映事物表面化、片面化且零散无系统,逐步发展到客观化、深刻化地反映事物,进一步接近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就发展的结果来说,又不是相排斥的。当幼儿思维发展到高一级水平后,一开始的发展成果并没有消失,而是整合在新的发展水平中。因此即便是抽象思维发展相对成熟的成年人,遇到陌生的物件时,也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尝试了解它,运用动作思维来解决问题。

根据幼儿思维逐步摆脱客观事物和行动制约的发展趋势,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对小班幼儿要确保活动中有直接感知的可操作性材料,以支持他们思维活动的开展。对中班幼儿,要唤起他们对有关生活经验的回忆,引导他们利用表象来思考解决问题,帮助他们逐步摆脱对可直接感知材料的依赖性。对大班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用语言和符号来交流和检查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有效帮助幼儿逐步摆脱思维过程中表象形象性的制约。

2。思维逐步摆脱自我中心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和成人的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以外,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为此,他提出了“自我中心”的观点。幼儿的思维无论是直观行动思维还是具体形象思维,都是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思维,因此他们的思维都带有自我中心性。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的幼儿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而不太容易从客观事物本身内在的规律或者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问题。具体表现为幼儿思维的不可逆性、绝对性、泛灵论。

皮亚杰设计了著名的“三山实验”来揭示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在实验中,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摆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张椅子;先请儿童围绕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儿童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三个模型的形状;散步完以后,让儿童坐在其中的一张椅子上,洋娃娃依次放在桌边其他椅子上;这时提问儿童,“娃娃看到了什么?”然后向儿童出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的照片,让儿童挑出娃娃所看到的那张照片(如图6-1)。

图6-1三山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不到4岁的幼儿根本不懂得问题的意思。4~6岁的幼儿不能区分他们自己和娃娃看到的景色,相当一部分幼儿挑出的往往是与在自己的角度所见的景象完全相同的照片。8~9岁的儿童能够理解自己与娃娃的观测点之间的某些联系,能准确挑出娃娃观察点看到的景色的照片。

对于幼儿思维摆脱自我中心的发展过程,皮亚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婴儿自我中心表现为开始是物我不分,生活在没有客体的宇宙里,没有自我意识。随后,与外界产生了分化,才能分清我和非我的物质世界。而幼儿期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别自己与别人的观点,分不清主观和客观。在对世界的看法上,幼儿习惯将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外物上,认为风、河、云、太阳都有生命(泛灵论);总是把自己的感觉、看法或观点看成是绝对的,无法与他人的观点相协调(绝对性)。7~12岁时,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他们开始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调和起来,但看问题不完全客观化。事实上,有些成人的思维方式仍是自我中心的。儿童12岁以后,又出现了第三种自我中心表现的形式。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理想的追求上,常常忽视自身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要摆脱第三种形式的自我中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儿童才能认识客观现实和社会对他的要求,变得较为现实。

(二)幼儿思维过程的发展

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由于幼儿思维水平主要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幼儿思维过程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发展。

1。幼儿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发展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分解为若干属性、方面、要素、组成部分、发展阶段,而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方面、要素和发展的阶段等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的过程。

幼儿在分析与综合活动中,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对3~6岁幼儿来说,要求分析的环节越少,相应的概括完成就越好。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幼儿分析与综合能力的研究,向3~6岁幼儿提出下列任务:利用“工具”从器皿中取出带有金属圈的糖果。器皿旁放着形状、颜色各异的工具,其中只有带小钩的工具才能取出糖果,任务是选择适当的工具。

第一组:形状、颜色各不相同,需要从两个维度分析。

第二组:颜色相同、形状不同,只分析一个维度。

第三组:颜色、形状都不同,但颜色鲜明的是合适的工具,颜色和有钩的形状之间存在固定联系,是最简单的分析。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