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师从哪些方面促进幼儿思维和言语的发展?
4。设计一个培养幼儿思维的教育活动。
5。幼儿期是言语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不仅口头言语获得了发展,书面言语也逐步发展起来。请你以幼儿的书面言语发展为研究对象,观察并记录幼儿书面言语获得的途径,分析幼儿获得书面言语的常用方法,并给出恰当的教育建议。
案例分析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教学活动中幼儿思维发展水平及表现。
某小班老师组织“吹泡泡”活动。
第一环节:教师分别拿出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心形和圆形的,然后分别让幼儿猜测用这些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教师问:“用正方形的工具宝宝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大部分小班幼儿都是依据教师拿出的吹泡泡工具的形状来回答:“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第二环节:分小组开展吹泡泡游戏活动,每一组都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心形和圆形的吹泡泡工具。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尝试用各种工具玩吹泡泡的游戏,观察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第三环节:幼儿离开操作台,教师集中幼儿讨论观察的收获。教师问:“小朋友们,刚才你们用各种形状的工具宝宝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小朋友集体回答“圆形”。教师又分别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心形和圆形组织幼儿讨论观察结果。一些幼儿不能正确回忆,教师建议该幼儿再拿工具吹一次,自己说一说吹出的泡泡形状,并帮助幼儿利用图表记录观察结果。
第四环节:开展区域活动。教师把气泡枪、吸管、用纸卷成的直筒等放置在区域中供幼儿玩耍。
问题解析:
1。第一环节:教师利用第一环节的设计帮助幼儿知道要探索的问题。3岁左右的幼儿思维发展水平处在直觉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由于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幼儿没有相关的记忆表象,还无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根据直觉随机作答。
2。第二环节:教师第二环节的设计是提供能满足幼儿利用动作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答案所需要的操作材料。幼儿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分别使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用吹泡泡的动作来获得问题的答案。
3。第三环节:实际操作活动终止,一些幼儿能将操作过程保存在记忆中,形成记忆表象。在教师讨论时,幼儿可搜索记忆表象获得问题答案,表明幼儿思维的发展开始进入具体形象思维水平。而在讨论中不能正确回答的幼儿,表明他们还受到直觉行动思维水平的限制,实际操作活动停止,思维也停止。教师引导幼儿借助一些帮助记忆的方法,提供给幼儿再次操作机会,促进幼儿的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水平发展。
4。第四环节:幼儿继续利用反复实际操作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巩固对操作过程与结果的记忆,为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模拟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儿掌握最多的词汇是( )。
A。直观概括 B。功能概括 C。语词概括 D。动作概括
2。在儿童言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最晚的是( )。
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连词
3。幼儿认为星星、太阳、小树甚至小桌子都是有生命的,这反映了幼儿思维具有( )。
A。自我中心性
B。反映的间接性
C。反映的概括性 D。想象的丰富性
4。妈妈告诉孩子:“不要吃零食,吃多了就吃不下饭了。”孩子回答:“我不吃零食,我要吃糖葫芦。”这说明幼儿最先掌握的是( )。
A。生活概念 B。抽象概念 C。具体概念 D。相对概念
5。关于幼儿言语的发展,正确的表述是( )。
A。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B。理解语言和语言表达同时同步产生
C。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先,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后
D。理解语言是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案例分析题
小庆东3岁半了,十分活泼可爱,大家都认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爸爸妈妈发现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他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爸爸妈妈想尽办法要纠正他的错误,要求他想好了再做,可小庆东常常做不到。爸爸妈妈也时常为此而烦恼,担心这种习惯影响他今后的学习。
试问小庆东父母的态度和做法对吗?请从幼儿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庆东的行为,并为其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