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在有些情境中,幼儿会出于保护自己对他人的攻击作出报复性的回应。对此,成人该制止还是鼓励?如果你认为这种报复性回应是不可取的,那么你可否提出其他的一些替代性反应,或如何对其进行干预?
案例分析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在该事件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以及应如何针对原因提出合理化教育策略?
孩子之间的“战争”
小班的琳琳和班里大多数小朋友一样,刚刚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早上,妈妈送她到教室,她跟老师问了好,四下一看,小朋友都在玩各自喜欢的玩具。琳琳也拿了一个娃娃坐在轩轩旁边玩。玩了一会儿,琳琳觉得轩轩的玩具汽车好,于是放下手中的娃娃,坐在旁边看轩轩玩汽车,看了一小会儿,她突然伸手去拿轩轩手中的玩具,轩轩自然不让,嘴里说着:“我的,我的。”琳琳和轩轩就这样僵持着,琳琳发现汽车抢不过来,情急之下,一口咬在轩轩的手臂上,轩轩马上哇哇大哭起来。老师见状连忙把两人拉开,为轩轩处理了伤口,并当众批评了琳琳。原以为事情平息了,可是过了十分钟,琳琳抱着会发射“子弹”的玩具来到轩轩身边,突然将玩具凑到轩轩脸庞并快速按动发射按钮,小子弹一下子打中了轩轩的脸。老师立即检查轩轩的伤势,幸好没有事儿。老师要求琳琳向轩轩道歉,琳琳倒是很配合,但她的脸上没有一点内疚的表情。
问题解析:
1。琳琳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分析
琳琳的例子在幼儿园中很常见。首先,幼儿期的孩子,尤其是小班的幼儿,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在一起玩时,常常不客气地相互抢东西,常常只想着自己的需要,还不了解他人的想法。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抢过来,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在孩子心里会形成一种概念——通过攻击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其次,家庭作为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其中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行为有较大影响。据了解,琳琳是家中的独生女,又是父母老来得女的宝贝,因为在家中琳琳的任何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有时琳琳的父母也会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孩子面前争吵。只要是琳琳和小朋友之间有纷争,她一定会加倍还击;只要是她想要的玩具,就一定要得到手。
2。教育建议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既受幼儿所处的独特年龄阶段的影响,也受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矫正上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尊重幼儿,了解原因,对症下药。幼儿由于年龄尚小,大脑发育不成熟,抑制冲动能力较弱,语言表达能力不佳,有时做出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无意识的或者不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而引发的。因此成人应明确孩子做出攻击性行为只是还没有学会用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已,不需要对此问题过于紧张,认为是孩子品德不好,当然对此也不能掉以轻心。
当琳琳做出攻击性行为后,不要马上一味斥责,要充分尊重幼儿,首先要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告诉幼儿,在特定情况下怎样做才是对的,除了攻击性行为,怎么做才是更有效的方式。
(2)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幼儿观察和模仿父母和其他亲近的抚养者的行为,并把这种行为应用到自己的社会交往中,并不明白这种行为本身的对与错。琳琳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甚至动手打架,孩子就会理解为攻击性行为是表达自己想法和情绪的正常方式,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模拟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和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父亲 B。同龄人 C。母亲 D。教师
2。下面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因素的是( )。
A。榜样 B。强化 C。移情 D。挫折
3。( )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A。自我意识 B。态度 C。认知 D。移情
4。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
A。亲社会行为
B。同情心
C。道德标准的建立
D。移情行为
二、案例分析题
小强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拳打脚踢。在幼儿园,其他小朋友都躲着他。请你结合案例分析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