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境设计的范畴
环境设计的工作范畴涉及城市设计、景观和园林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有关技术与艺术问题。环境设计师除了应该具备相应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城市规划、建筑学、结构与材料等),更需要深厚的文化与艺术修养,因为任何一种健康的审美情趣都是建立在较完整的文化结构(文化史的知识、行为科学的知识)之上。环境设计使各门艺术在一个共享空间中向公众同时展现。作为设计师,必须具备与各类艺术交流沟通的能力,必须热情地介入不同的设计活动,协调并处理有关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的优化问题。与其他艺术和设计门类相比,环境设计师更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协调者。
(一)城市设计
图8-3-1城市设计模型图
1。城市设计含义
城市设计是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社会生活、市民行为和空间形体艺术对城市进行的综合性形体规划设计(见图8-3-1)。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
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而控规(控制性详细规划)则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介的二维平面规划。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介、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
图8-3-2北京城
2。名城欣赏
明清北京城以位于中心轴线的宫殿建筑群,同在其西侧“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为主的水面、绿地相结合,创造出帝王都城既严谨雄伟又生动丰富的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的杰作(见图8-3-2)。在中国许多古代城市中,诸如建筑、街道、广场、影壁、牌坊、寺塔、亭台等,在空间布局、视线对景、体型比例等方面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构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古希腊的卫城、古罗马的城市设计场的完整、和谐、统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些城市所创造的许多著名的城市广场、大型宫廷花园以及独具风格的城市建筑同道路、广场、喷泉、雕塑等的完美结合,也都是古代城市设计的范例。
现代城市的出现,带来了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促使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现代城市所进行的城市设计,在内容、规模、技术水平以至形式、风格的丰富多彩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
城市设计应着重表现城市优美特色的基本设计要素。改善城市建设环境中未尽如人意的部分,并保存和巩固城市的特色,是整体城市设计的方向和概念。城市设计要素包括: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
(二)景观设计及价值
1。景观设计
图8-3-3城市景观
景观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见图8-3-3)、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园林师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做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
景观设计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它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包括:会展展览设计、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节日气氛设计。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见图8-3-4、图8-3-5)。
图8-3-4垃圾箱设计
图8-3-5公共座椅设计
2。景观设计的价值
(1)景观作为城市景象
在西方,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在文中,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义实际上是城市景象。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牧羊人,站在贫瘠的高岗之上,背后是充满恐怖而刻薄的大自然,眼前则是沙漠绿洲中的棕椰与橄榄掩映着的亭台楼阁宫殿之属。因此,这时的景观是一种乡野之人对大自然的逃避,是对安全和提供庇护的城市的一种憧憬,而城市本身也正是文明的象征。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2)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将人束缚于君权之下,人被系于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人如母亲襁褓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存与生活所必需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城市,同时不断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新贵族们想用理想城市的模式来组织和统领理想的乡村风景,实现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新秩序。
(3)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陶渊明的桃花源也是古代中国士大夫的社会和环境理想的典型。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之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与高雅的形象被彻底毁坏,相反成为丑陋的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与田园成为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文明社会关于景观的态度经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转变的轨迹从逃避可怖的大自然而向往壮丽的城市,到设计与炫耀理想的城市,并把乡村作为城市的延伸和未来发展的憧憬,进而发展到畏惧城市、背离城市,而把田园与郊野作为避难之所,从而在景观中隐隐地透出对自然田园的珍惜与怜爱。远离神圣而壮丽的建筑的城市,美的乡野作为城市的延伸和城市经济的资源;美的田园与自然,作为对城市的逃避和对抗。
宅院、宫苑在描绘和再现乡村风景的同时,营造城市化、几何化的自然(如巴洛克园林),将自然引入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或将城市引入田园(田园城市和田园郊区),景观作为视觉美的感知对象,是基于物我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即人作为欣赏者。但同时,人在景观中寄托了个人的或群体的社会和环境理想。
(三)园林设计
1。园林设计(见图8-3-6)
图8-3-6园林设计
园林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的一门学科。工作范围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以及城市街区、机关、厂矿、校园、宾馆饭店等。其中公园设计内容比较全面,具有园林设计的典型性。目前前卫的有自然墙水景设计工艺,装在墙上它可以是活动的瀑布,可以是缭绕的云雾。
2。园林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