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中锋与侧锋(见图6-2-3):
中锋指笔锋始终处于笔画中间的一种运笔形式,侧锋则是以笔锋侧面着纸的一种运笔方式。
图6-2-3中锋与侧锋
a:笔尖方向b:行笔方向
(二)字法
字法,即结字法,是指一个字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的方法,又叫间架结构。我国汉字多达数万,且有篆、隶、楷、行、草五体之分,结体因字而异,风格因人不同。但只有遵循结字的基本规律,找到结字的基本方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达到掌握各种书体结字法的目的。下面我们以楷书为例说明结字之法的规律:
●平正:
平正就是“横平竖直,重心平稳”。王羲之《书论》中云:“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大抵作书,须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伸之以变化,考之以奇崛,则任心随意皆合规矩矣。”(曾棨见《古今法书苑》)平正乃结构造型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力求平正是首要目标。当然在楷书的书写中,平正不是物理学上的绝对水平,而是要保持视觉上的平衡。
“主”、“聿”皆有中竖,因此“主”的中竖与上点对齐,“聿”字中竖对准中心线。书写时要使左右两侧处在视觉上的均衡,“王”、“直”均有多个横画,因此横画要保持水平,并且基本平行,这样字才平正(见图6-2-4)。
图6-2-4字法的“平正”
●匀称:
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个字每个笔画作适当的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要根据字形合理布置其点画间的虚实、空白、笔画的粗细长短,以及偏旁部首的宽窄高矮、大小远近等。要因字立形、计白当黑、计黑当白、黑白整体安排,使之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
“蛮”、“穷”、“观”三字,笔画繁多,书写时要根据字形合理布置其点画,布白均匀,杂而不乱。“蛮”字的上部应该先写中间的部分,再写两边(见图6-2-5)。
图6-2-5字法的“匀称”
●连贯:
连贯指点画之间的互相呼应,笔道之间有机联系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姜夔《续书谱》:“一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一应。”朱和羹《临池心解》:“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心”、“之”、“江”书写时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呼应,使其气息连贯,血脉相通(见图6-2-6)。
图6-2-6字法的“连贯”
●让就:
让就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而又互相呼应,显得不密不疏。黄宾虹《宾虹画语录》曰:“古人言书法,尝有‘担夫争道’之喻。盖担夫膊能承物,既有其力,即数十担夫相遇于途,或让右,或让左,虽彼来此往,前趋后继,不致相碰。此用笔之妙契也。”例如,欧阳询的“耕”及“随”字(见图6-2-7)。
图6-2-7字法的“让就”
●变化:
变化指一字之中有相同笔画的要求变化形状,避免雷同。王羲之在《书论》中指出:“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讲的就是求变化。变化应该在平正、匀称的基础上求之。正如孙过庭《书谱》所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即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昌”、“多”上下同形,因此必须注意其变化,上小下大,同中有异。“并”、“林”属于左右同形,“并”字左部下横改写为挑,“林”字左部的“木”改捺为点(见图6-2-8)。
图6-2-8字法的“变化”
(三)墨法
指的是用墨之法。古人云“墨分五色”,意即在书法作品中,墨色变化丰富。一般可以分为五种:浓、淡、干、湿、枯。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先生分得更为细致,说墨法有七种:积墨、宿墨、焦墨、破墨、浓墨、淡墨、渴墨。明人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此窍也。”说明了用墨在书法创作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