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设计更加注重实务,注重对象意境。明清设计重要的成就是家具和园林。明式家具是我国明代形成的一项艺术成就,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享有盛名。明式家具古朴典雅、结构严谨,材料纹理朴实,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敛和高贵,工艺制作和造型艺术的成就已达到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水平。
园林设计师的思想在《园冶》一书中有集中体现,内容用600余幅手绘插图,三卷文字,直观解读中国古代宅院,别墅营造的择地之要,相地风水,亭台门窗,墙垣屋宇,铺地装折,选石掇山,理水,以及草、木、花、竹营景之学。我国的园林造景手法是“巧手拈来,人宜景宜”,设计师会考虑天、地、时、物等诸多因素,通过精当的选址造景、规划建设出属于中国风的园林之美。
园林的设计关键在于精心营造。古典园林在叠山理水中,善于利用各种手法使得园林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给人以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独特感受。园林“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中国园林设计师追求的主流设计理念。园林比建筑更能表现出设计的目的性。
(二)西方设计的历史
1。手工艺时代的设计
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出现表明人们开始懂得怎样使用化学手段改变材料的特性,也标志着人类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始。
工艺美术运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标准来拯救设计的危机,提出“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发挥材料本身特有的气质发掘。19世纪末一场名为“新艺术”的设计运动在欧洲卷起风波。尽管这时的设计仍然是形式主义,但毕竟打破了古典传统,为20世纪现代工业设计开辟了道路。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在此期间,新旧设计思想开始交锋,传统手工艺设计逐步向工业设计过渡。
2。工业化时代的设计
图8-1-5蒸汽机
由于工业革命的胜利,大机器生产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设计面临着广大的市场的需求。机械化始于美国的纺织业。纺纱机变革、织布机出现,水力以及蒸汽动力的应用(见图8-1-5)更是加紧了机械生产的步伐。一方面,因机器的广泛使用,一些拥有手工技艺的人逐渐放弃劳动力的廉价出卖,转变成操作机器的工人,手工艺受到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传统的消费品因耗费时间耗费材料而逐渐被机器生产的低价位、高质量产品所取代,手工艺的创造力大大降低,但消费者也乐意接受这一改变,毕竟用可接受的价格去购买到称心的东西才是消费者需求的。
19世纪,打破了朴实无华的几何化设计。早期的机床设计为了美观使用了当时常见的艺术样式,后来工程师们通过调整机床的外形与其各部分的比例并采取标准化的方法,提高了生产工艺的精确性和机床质量,使之成为世界性的通用标准。
机械化的设计在铁路、厂房、悬索桥、铸铁穹窿的领域表现极为优秀,这些是19世纪机械化不朽的社会成就。机器生产在美国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确定了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模式和工艺。其特点是大规模批量生产、产品零件可更换。
图8-1-6福特汽车
在一系列简化了的机械操作中使用大功率机器,这就是“美国制造体系”。怀特尼的标准化枪支制造就是针对“美国制造体系”而设计的,其部件可以应用于任何一支火枪。
汽车是美国最典型的消费工业品,最能反映美国工业设计的特点。德国人本茨发明了汽车,美国就是用“美国制造体系”来加快汽车的生产效率,福特T型车和流水装配线作业开始了美国的汽车革命(见图8-1-6)。
图8-1-7《红屋》
机械化生产表明,工业产品必须根植于产品内部结构和实际功能,去掉外在的任何装饰。19世纪初期,机械化设计一直是主流设计思潮。
19世纪下半叶,与美国标准化设计相矛盾的欧洲传统艺术工业产品兴起。这是在装饰和机器生产极其不协调的情况下出现的。1851年,参观水晶宫博览会的17岁的莫里斯对机器化的设计产生极大反感,韦伯为他设计的《红屋》成为他和朋友“为生活而设计”的初次成功实践(见图8-1-7)。之后莫里斯更是热衷于“生活设计”。尤其是他的织物设计,多取材于自然界的清新质朴,这种风格和19世纪新艺术运动有着巨大关系。莫里斯的生活设计引发了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波及整个现代设计运动。
新艺术运动反对折中主义,重视自然和现实。在“整体艺术”思想盛行的文化氛围下,新艺术运动主张对人造生活环境进行超越的全面综合设计。
1907年10月,由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和政治家组建了德意志制造联盟。他们支持工业生产,认为产品的劣质原因在于操纵者,因此他们致力于建立机器化时代的新的美学观。
现代工业设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展起来,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现代主义流派。使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的“新建筑”掀起了建筑革命,奠定了现代主义的设计基础。1919年德国“包豪斯”的成立更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立体主义派生出的荷兰“风格派”大师蒙德里安绘画给现代主义设计很大启发。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艺术和建筑,大力提倡机械美和都市美,是对现代工业化的肯定。
20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工业设计影响力逐渐提升的时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设计、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掀起了后现代工业设计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