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艺术欣赏内容及图片 > 三书法的时代风格(第1页)

三书法的时代风格(第1页)

三、书法的时代风格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大略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唐及唐代以前,是书法的古典时期。这一时期书法史的主要内容是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发展完备和以晋、唐为代表的两种主流书法风格形成的时期,是书法立“法”、书法确立规矩的时期。这一时期,不断诞生新的字体,而且伴随着每一次新字体的成熟,与之而来的新的书法风格同时发生,最终载入史册。形成了尚“韵”的魏晋书法与尚“法”的唐人书法两种主导风格,为后人的变法与阐释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随着字体出现及成熟,相对于这种字体所需要的笔法与构形立即达到了顶峰阶段,令后人望尘莫及。这种现象有时候我们无法加以解释,就像埃及的金字塔、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巨石阵、两汉时期西州的草书家群体一样,为什么会在那时那地出现,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后人对于这一时期的关注更多是它为那个时代创造了什么,而非继承了什么。宋以后,书法的发展离开国家的正大气象愈走愈远,慢慢走向了个人的内心反省。对于晋、唐的两座高峰,只能按照个人的理解去阐释,按照个人的理解去创作,于是有了宋人的尚“意”、元明的尚“态”、清人的尚“质”等说法。这一时期,我们可以大致称之为对古典书法的阐释或变异时期。阐释就意味着继承、改良、反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均意味着个性的增加,共性的减少,因此每一次阐释的最终结果均无法与古典时期比肩乃至分庭抗礼。因此对于学习书法而言,对处于古典时期的晋、唐书法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

宗白华先生曾经在一次题为《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的演讲中说:“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三代以来,每一个朝代有它的‘书体’,表现那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我们几乎可以从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中国艺术史的时期,像西洋艺术史依据建筑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一样。”[1]历史上每个朝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的差异,它们在书法上均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即书法风格的时代特征。如果把书法风格变迁的起点定在商周、以清代和近现代为终点的话,书法的主导风格从纵向来划分,按金学智先生的观点,明显的呈现出“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朝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现代尚形”的文化特色。

(一)尚象的商周书法

从目前所见到的更汉字产生有关的资料很多,如距今六千多年的半坡、江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记号陶文,距今四五千年的陵阳河、诸城前寨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图画性陶文。但是,这些只能看做是文字的雏形。中国文字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如果从传世实物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商周时代的金文了。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遗址出土。后来经过罗振玉、孙诒让、王国维等收集和考证,最终成为一门显学。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见图6-1-7、图6-1-8)是锲刻在龟甲、牛胛骨等甲骨上的文字,殷人作为占卜而求之于神鬼天命时所用,故又称之为殷墟卜辞。金文的产生差不多与甲骨文同时。主要指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古时候称铜为金,故名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大篆。商周的书法的群体风格美,其主导倾向是尚象。它形象奇古,并含神秘、威重、粗犷、醇拙、瑰丽、野而不文于一体。这种风格美,下限可经春秋而延至战国时期。

图6-1-7甲骨刻辞

图6-1-8牛肩胛骨甲骨文

商周时代的文字,还属于古文系统的大篆,处于字体演变的初期,具象性非常明显。甲骨文、金文是两种主要的字体,书写载体主要有龟甲、兽骨和青铜器皿等。商周时代书法美的尚象,最为典型地反映在金文作品中,其中一个个字都或隐或显地表现出奇古粗野的姿态,光怪陆离的形象。以后,钟鼎文虽然略备文采,但仍然积淀着原始粗放的元素、形象奇古的传统,有的更是书法与图式混杂于一体,“书画同体而未分”。商周书法的尚象,不仅表现在书法的结体之上,而且其整体的掌法风格,在行式上各随字形大小,使人顿生“百物之状”、“各尽物形,奇古生动”之感。商周书法不但结体取物尚象,而且其整体的章法风格,在形式构成上也各随字形大小,使人顿生“百物之状”、“各各自足”之想,“各尽物形,奇古生动”之感。商周尚象的群体风格之美,还广泛地联结着甚至表征着“尚象”的青铜时代及其文化意识,这突出地体现为青铜器的铭文书法、纹饰与形制三位一体。青铜器上的铭文、纹饰十分象形,它们和器物形制一起,显示出了远古青铜艺术强烈的带有神秘意味的尚象倾向。华夏文化一向有着“铸鼎象物”的奇异而古老的传统。这种传统和类物象形的金文书法,不但在思维方式上有着互渗互补的关系,而且在艺术形式和审美风格上有着协调统一的关系。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龙蛇纹、凤鸟纹以及各种兽体变形纹、鳞羽纹、云雷纹、火纹等和金文书法的尚象风格,显示了青铜工艺美术的风格规整性。例如大盂鼎及其铭文(图6-1-9)和金文的书法风格极为相似,与当时的占卜、祭祀、礼仪制度、青铜工艺的发展等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图6-1-9大盂鼎及其铭文

(二)尚势的秦汉书法

秦汉时代书法的群体风格美,其主导倾向是尚势。它体势飞动,并含雄放、秀逸、骏发以及沉厚、劲健于一体。这一风格美,下限可至三国时代,而以汉代为主。秦代以李斯为代表的小篆,其书势的显著特点便是“字若飞动”,虽然此时的小篆尚且遗留着商周尚象的痕迹。它比较注重整齐、匀停之美,增损大篆,异同籀文,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简化、净化其象形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摆脱模拟具体物象的沉重躯壳。从线条上说,笔画较为匀称,粗细一律,扬弃了大篆中使用的肥笔、粗笔,笔画瘦劲有力而又轻灵飞舞。其纵长的体势,上密下疏,这种“纾体放尾,长翅短身”之美,最能表现出一种“若飞若动”之势。当然,这还只是一种隐含的势,与秦篆并生或稍后的草篆秦隶更是解散了象形框架,飞动之势更加明显。当然真正能体现显态飞动之势的书体还应该说是两汉时代的隶书了。从西汉及其东汉简牍隶书来看,其笔势分明表现为率意外露,恣意上挑,极意飞动,当然,其飞动之势还摆脱不了幼稚、粗略、粗放乃至生糙等状态。一直到了东汉隶碑,则由生犷而雅逸,由粗放而细腻,完全臻于成熟的境地,表现为典型的“八分”之势。这种融合了不同程度的沉劲、厚重因子的分势、波势,已经足以代表了汉代书风典型的飞动之势。汉隶名碑既普遍地富于分势、波势,又不像简牍隶书那样率意而为,纵肆犷野,它们或雍容典雅,或峻峭外露,或方整浑厚,或秀丽跌宕……无不以波挑翩翩为美,或隐或显的飞动为势(见图6-1-10至图6-1-15)。汉代,各种书体皆备,既有古老篆书的延续,又有新兴草书的诞生,还有楷书的孕育,当然更多的是隶书的广泛流行。就书势来说,汉代可以说是以王次仲为代表的隶书的时代,它和“字若飞动”的小篆一起,共同撑起了秦汉“尚势”的天空。

图6-1-10秦《泰山刻石》

图6-1-11汉《曹全碑》

图6-1-12汉《礼器碑》

图6-1-13汉《居延汉简》

图6-1-14敦煌汉简

图6-1-15侯马盟书

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说道:“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华夏民族的飞动之美,在汉代是一个突出的高峰。而这种美在汉代的隶书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三)尚韵的晋代书法

魏晋时期是书法发展的一次高峰。随着两汉经学统治走向崩溃,国势动**,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开始弃实尚玄,轻礼而重情,去粗质而追神采,“魏晋风度”令人神往。魏晋时期实行禁碑政策,故碑刻书法景观很少。而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与魏晋玄学一致的秀丽飘逸的行书手札书法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优美飘逸的帖学书法景观。东晋书坛是以王羲之领袖群伦的艺术群体,他们不但是门阀世家,而且是书艺家族,群体风格之美,一字以蔽之,曰“韵”(见图6-1-16至图6-1-19)。

韵,就是气韵,风度。东晋书法,气韵绝俗,风度翩翩,萧散、简远、超逸、恬淡、平和、自然、蕴藉、悠远……晋书之韵,突出表现出时代的艺术风格、生命情调和文化精神。晋书之韵和汉书之势一样,也广泛地联结着,突出地表征着时代的艺术风格、生命情调和文化精神,其中特别是哲学、文学和人格理想。如果把汉、晋两代加以比较,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汉代就是五彩缤纷的世界(动的行为),魏晋就是五彩缤纷的人格(静的玄想)。晋人之韵,正从玄静的思辨智慧中徐徐流淌而出。韵成为当时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字眼,它不仅出现在当时的各类文体作品中,也出现在人物的品藻和社会文化的交往之中。对于士大夫来说,这是个尚韵的时代,著名的竹林七贤、兰亭雅集则是风流相尚、气韵相染的社交文化的表征。

以王羲之为首的书法家流派和家族,既是尚韵时代的代表,又为尚韵时代所孕育,所推出。他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主体自身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但是归根结蒂,他的成功也离不开尚韵的书法家群体的和声合唱,更离不开尚韵的大时代——哲学、文学、艺术和风俗的和声合唱。

晋书的尚韵及其成功,也离不开书法自身发展的客观条件,这时草书特别是行书在当时已经崭露头角,东晋的书法家通过加工、创新,才能把它推向高峰,创立新体,使之体现尚韵的人格理想和时代风流。如果没有行书和草书,而是严正的篆书或者隶书,字字独立而无映带和呼应,那么晋人这种风度之美就很难得以表现。

图6-1-16正月廿四日等字残纸

图6-1-17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图6-1-18王献之《中秋帖》

图6-1-19王导《省示帖》

(四)尚神的南北朝书法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