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幼儿期不分年级教育,其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幼儿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幼儿还是年龄小的幼儿,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混龄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幼儿的因材施教,以及加强了父母和教师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混龄教育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混龄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了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第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5岁。第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8岁。第三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11岁。
(四)多种形式、多种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各国学前教育事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说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需要。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
一是扩大幼儿园服务社会的功能。如日本,除实行全日制和半日制保育以外,还发展临时保育事业,以方便家庭主妇出门临时购物,或为那些母亲突然生病以及有其他紧急情况的幼儿提供服务;为未入园幼儿及家长提供活动条件;为低龄学童提供放学后的托管服务;开展家长培训和利用假期为社区的各种活动提供服务等。
二是学前教育机构微型化和家庭化。如瑞士和挪威等国有被称作“日间妈妈”的家庭式微型幼儿园。这类教育机构仍以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倍尔重视家庭教育的观点为指导,把家庭视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其他组织形式不过是家庭的补充。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机构“日托之家”,许多美国人认为家庭是教养幼儿的合适场所,他们重视“日托之家”那种温馨的家庭气氛。英国的“学前学校”也属于这类机构。这些家庭式的微型幼儿园一般都设在开办人自己家里。除自己的孩子以外,它们也另外招收少量其他人家的孩子。这类教育机构由于适应了这些国家早期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极为迅速。
三是社区学前教育机构。学前教育社区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说来,社区教育要以发达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区学前教育都较为发达。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等。社区学前教育设施大致有三种:有专为幼儿设立的,如儿童馆、儿童咨询所、幼儿公园等;有为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服务的,如图书馆、博物馆、儿童文化中心和各种终身教育中心等;还有各种“父母教育”机构,如母亲班、双亲班和家长小组会议等。英国还出现了“玩具馆”,1996年已发展到1000多家,它实际上集社区、收藏馆和学校为一体。玩具馆的设立者充分认识到了游戏和玩具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玩具馆酷似图书馆,所不同的是书架上陈列的是玩具而非书籍。玩具馆给幼儿带来了欢乐,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对学校的愉快体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五)倡导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到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而且相互依存。同时,建议从幼儿时期开始,教育机构就应利用各种机会来进行这种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实际上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国内,二是国际。就国内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即在多民族的各种文化共存的国家社会背景之下,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文化的教育。这是一个国家为了解各民族文化而实施的多元文化教育或跨文化教育。它的目的或中心在于满足少数民族儿童的需要,促进民族团结。从国际上讲,是要加强全球观念的培养。一方面,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各文化有其独特价值。文化多元主义强调尊重异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促进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今天的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人口过剩、艾滋病及其他疾病的蔓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性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前提是要求人类从小就对多元文化有一定的理解。
为适应未来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的趋势,各国普遍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全球教育或国际理解教育。教育家们提倡在婴幼儿教育阶段,就应开始多元文化教育。教师应尽量保证所使用的教具(玩具、音乐、书籍等)能反映多元文化的要求。此外,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也应尽量使用具有不同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图片等。教师应教育幼儿尊重所有的人及其文化,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幼儿,促使他们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愉快交往。
三、国外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据美国戴维·韦卡特(DavidWeikart)长达40年的早期教育研究显示,接受早期教育投入的儿童在40岁时的投资总体回报率高达1∶17。07。研究指出,学前教育阶段是投资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儿童年龄越小,投入资金应该越多[3]。近年来,各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政府不仅积极建设公办幼儿园,也全力支持私立幼儿园,很多国家的政府给予私立幼儿园几乎全额资助,幼儿上公办和私立幼儿园都是免费的,家长承担的费用占学前教育总成本的比例逐步减少。
(一)进一步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目前为止,不少地方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如浙江省学前三年的入园率已达到92%,上海市学前三年的入园率已达到95%以上。但是,全国的平均水平仍然较低,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只有51%,还不如比利时100年前的水平。当然。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已受到党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规定:2015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62%;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70%。应当说,对于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的目标是十分宏伟的。[4]
(二)政府应当一视同仁地资助公办和非盈利性私立幼儿园
要迅速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当务之急就是要实质性地增加政府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迅速建设一个低收费的公办民办并举的高质量的国民学前教育体系。[5]这是《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的基本精神,这也是各国经验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成为世界学前教育普及运动的先锋,政府办园是最关键的因素。不仅如此,政府对公办和私立(民办)幼儿园应该一视同仁,家长只需承担极少量的成本,调动社会力量办园的积极性,激发家长让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热情。加大政府投入,不仅要大力扩建公办幼儿园,同时也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公益性的和非营利性的私立幼儿园,给予私立幼儿园足够的财政支持,政府拨款额至少能够保证公办和非营利性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工资。同时,鉴于目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实力相差很大,政府应当上移学前教育事业费的责任主体,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而不是由目前的县级财政)承担学前教育经费的主要份额(如60%),以切实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幼儿入园难和办园质量低的问题,从而给这些地区的孩子一个公平和良好的起点,也给全中国的孩子一个公平和良好的起点。[6]
【学以致用】
查找并整理目前我国有哪些专门涉及幼儿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文本。
【课外拓展】
儿童与教育的主要目标
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增加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农村每个乡镇建立并办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5。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办学质量提高。
6。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
7。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提高,薄弱学校数量减少。
8。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
(资料来源:《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
http:news。xi。edu201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