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家园联系手册。《家园联系手册》是幼儿园经常使用的与家长联系的一个重要方式,它是幼儿园和家庭联系的桥梁之一,是教师和家长交流幼儿发展状况的一种手段,也是系统记载幼儿成长过程的一种形式。
四是,便条或电话、短信、邮件、QQ联系。这是一种有效的个别交流方式,它往往只需教师的寥寥数语,就可以把幼儿的点滴进步传达给家长。
五是,家访。针对幼儿的实际,教师上门了解幼儿与家庭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六是,教育活动开放日。教育活动开放日可以是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对幼儿园整体环境设施设备与师资力量等情况的参观、访问,也可以是幼儿入园后的一日或半日活动的参观与听课。关于入园前的开放日,可以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来园,熟悉新教师和新环境,消除陌生感;也可以结合特殊日子和特殊活动(如“六一”儿童节、元旦、亲子运动会、毕业活动等)让家长来园参观或和幼儿一起活动。那么,如何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的开放日活动?[2]
在幼儿园开放日活动中,通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家长或漫无目的地浏览或只顾自己的孩子。为了避免这种无序现象,引导家长有效地进行观察,幼儿园应采取一些措施,把活动内容、活动目的以及家长该注意方面等事先告知家长。如果给家长提供一张简单的幼儿行为观察表,供其逐项对照画圈,对每项的意义向家长作适当的解释,活动后一起讨论观察的结果,以便共同制订一个帮助幼儿的个别学习计划,并明确和落实各自的责任,特别是家长在家里要做的事,然后定期再交换意见。这样的观察表既可保存起来,又可作教师的参考,还可让家长与日后的观察再作比较,去发现孩子的进步或变化,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
幼儿园小班的活动是双脚并拢、跳过横在地上的一个接一个的长条积木。如何让家长有目的地观察呢?应该引导家长看:孩子跳时是双脚并拢的呢还是单脚跨的,跳过去后是站稳的呢还是站不稳,跳过一条积木后是接着跳下去呢还是要重新调整一下再跳,等等。这些观察不要求家长很高的文化程度,很容易就能发现孩子动作的发展水平。然后教师与家长沟通下一步回家后如何个别辅导: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是大肌肉发展不好,就与教师商定办法,回家后不再抱孩子上楼梯,而让他自己爬;孩子跳跃后站不稳,是动作协调、平衡不好,教师就指点家长,在接送孩子时让其多自己走,少坐车;回家后可在地上画一条线,让孩子做沿线走的游戏,等等。这样,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活动内容扣在一起,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就大大提高了保教的整体效果。
七是,幼儿学习成果展示与汇报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孩子的成长进步。举办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会的目的就在于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家长对幼儿园放心,并给他们以教育的信心。
(二)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
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主要是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就是幼儿园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在我国台湾称为“亲职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在俄罗斯称为“家长教育”。在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中,家长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一方面,他们需要向幼儿园教师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具体形式有:
家长会。家长会大多由家长集体参加,其内容相对集中于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家长园地或家庭教育专刊。这是以文字的形式定期对家长进行指导的一种形式。
家教现场指导活动。这是一种互相观摩、直接指导的活动方式,常常是由教师通过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或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教育活动设计,家长通过现场观摩来学习。
家长沙龙。家长沙龙主要是为家长提供宽松的畅所欲言的交流环境和机会,可以由幼儿园提供场所,也可以由家长自愿在自己家里组织。
家长座谈会。向家长汇报幼儿园工作,反映幼儿情况,发动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
家庭互助组。这是幼儿家庭之间的一种在家庭教育方面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形式。
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讲座。面对面地向家长宣传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等。
【学以致用】
1。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制定一个指导家长为幼儿入园做好准备的方案或一个家访计划。
2。到幼儿园见习,了解如何撰写《家园联系手册》。
【课外拓展】
家长育儿守则
一、做好榜样。家长自身应为幼儿做出良好的表率,凡是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务必身体力行,自己先做到;家长自身的缺点不宜回避,要不断完善自我,做到道德高尚、举止文明。
二、恪守一致。父母及家庭其他长辈对幼儿应该要求一致、态度一致,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应沟通默契,统一思想。
三、提示在先。针对孩子容易发生的问题和行为,家长要有针对性地提示,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四、尊重儿童。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家长不可盛气凌人,要营造民主的家风,培养孩子主人翁意识和自主意识,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让孩子学会独立体验。
五、善用鼓励。家长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幼儿好的行为或表现做出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培养积极情绪。同时,鼓励的分寸要恰当,场合要因事而宜,要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
六、适当回避。鉴于家长和孩子在年龄、经验、需要和责任等方面的差别,对事物和问题的理解有很大差别,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成人活动和不同意见应该回避孩子。
(资料来源:梁志燊。学前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290~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