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要具有整合性
虽然对于一个教育活动而言,总是会有针对性特别强的某个方面或学科领域性内容和相应的目标,但是,从幼儿全面发展的理念来说,教育目标应当是一个能够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的体系。
教育活动目标的整合性首先是指一个领域的目标在多个领域或活动中的体现,如语言领域的发展目标在社会或艺术、科学领域活动目标中的整合;同时,教育活动目标的整合性还表现在一个领域的活动中包含多个领域的发展要求,如在以语言领域为主的活动中也包含有社会领域的目标。其次,教育活动目标的整合也是教育活动整合的基础,目标的整合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以及活动方法和形式等的整合。换句话说,目标的制定应当放在一个更广泛、更全面的背景下,既要体现和落实某个领域方面的重点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和体现与活动内容有着密切关联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其他领域目标,如在情感、社会性、认知、个性等方面的目标。
(3)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要具有针对性
目标的针对性是指教育活动的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根据幼儿整体、群体、个体的不同发展水平和需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体现因材施教,并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对教育活动目标的评价可以从目标是否关注幼儿的实际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际发展水平相联系着手。
(4)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要具有操作性
操作性是指教育活动的目标应当是具体的、明确的的可操作的,便于教师和评价者观察、鉴定和评价。
2。对教育活动内容的评价
对于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应该“既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幼儿经验的积累和视野的开阔”。以《纲要》为依据,对教育活动内容的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适宜性、有效性
评价教育内容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是指活动内容要依据教育目标,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并能从幼儿的角度来选择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此外,适宜性、有效性还体现在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难易程度以及重点确立等方面要符合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幼儿的认知水平,能够有利于幼儿更好地获得新的知识经验以及适宜性的发展。
(2)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针对性、挑战性
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是指能够从不同的教育活动内容(或学科领域)特点出发,既突出内容的专门化、个别化,也体现内容的综合化。即评价教师能否把握住各领域中幼儿关键经验以及应该获得的基本经验,同时在关注幼儿现实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整合,使教育活动内容更体现出挑战性、针对性,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上获得发展。
(3)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多元性、整合性
教育内容的多元性、整合性是指教师对教育内容的设计安排能够体现将各领域的关键经验进行有机的、自然的整合,同时也体现将某些发展领域中的内容围绕某个主线(某个领域),结合其他领域方面整合到某一主题中。这种整合在内容上各领域彼此间是有内在关联并由逻辑主线贯穿的,它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整合。
(4)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自然性、开放性
在幼儿园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大背景下,活动内容也不再仅仅强调学科体系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完整性,不再只是强调知识的量和深度,而是更强调学习内容的广度和连接点,强调将学习内容与幼儿的多方面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幼儿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强调将幼儿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演绎为教育活动内容,从而引发幼儿愉快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有效地学习。
3。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
对于一个教育活动来说,活动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手段方式等都是评价的重要内容。而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主要看教师在教育活动方法、手段及情境创设的设计上是否体现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是否能满足幼儿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性,是否能促进幼儿在已有水平上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形式是否适宜于教学内容,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等等,即主要表现在教育活动方法的适宜性、有效性方面。
(1)教育活动方法的适宜性
适宜、有效的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方式来体现的。因此,评价教育活动中方法的适宜性,首先是看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能否充分了解每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功能、局限性以及与教育内容、儿童年龄特点的适宜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灵活而优化的使用。其次,还要评价教师是否能够在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幼儿感受、体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促使幼儿已有经验和新经验的认知碰撞,进而推动幼儿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2)教育活动方法的有效性
评价教师的教育活动方法是否有效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教育活动对幼儿经验的提升,评价教师是否能找准经验点,帮助幼儿梳理、整合、提升与拓展经验,是否能根据相关经验点选择和运用相适宜的不同方法与形式来提升幼儿的经验,从而更体现现活动方法的有效性。二是评价教师的“提问”,评价教师提问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问使用的目的性、艺术性,评价教师是否将“疑”引入教学过程,是否通过引疑、设疑、质疑、求疑、解疑、留疑的一系列过程,启发幼儿积极思维,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速度学习。
4。对教育活动环境材料的评价
教育活动是在教师一定的目标和内容预设前提下进行的活动,其中,对环境和材料的创设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对教师“教”的评价,活动环境材料的创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项评价内容。
(1)教育活动环境材料的适宜性、启发性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环境材料的创设和利用既是满足幼儿探索、操作和合作交往等活动的基础条件,也是保证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有效价值的重要前提。教师对活动环境和材料的创设与提供,首先必须与活动的目标定位、内容主题相适宜,即环境和材料的设定是能够为目标的达成和内容的学习与体验所服务的,而不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环境和材料;其次,适宜性还表现在环境与材料的呈现方式是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主题内容相吻合和一致的,而不只是为了追求新奇与丰富。
对于环境和材料的设计与选定,在体现适宜性的同时,启发性也是随之而来的。只有适宜的环境和材料才能充分发挥在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发展上的启发作用和价值。而在教育活动中,这种环境和材料的启发性尤以对促进幼儿概念建构、探索发现、认知发展、积极思维等更显其价值。
(2)教育活动环境材料的多样性、开放性
评价教师对环境和材料的创设,除了适宜性和有效性外,丰富多样和开放性的特点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多媒体课件的广泛运用,教师可以尽可能地调动和布置多种资源和环境,更多样而开放地设计和使用环境与材料。当然,在体现环境和材料的多样性、开放性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从环境、材料在实际教学运用中的功能和价值出发,把握好“度”。
一般来说,当学习内容较远离幼儿生活经验或背景时,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课件展示实际生活的真实情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而拓展能够共同交流的话题,进一步引发幼儿表达、表现。而当学习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或预知大部分幼儿有相关经验背景时,教师则可以利用照片、图画等平面环境布置来引发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进而推动幼儿进行大胆自主的分享交流活动以及更进一步地探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