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
【头脑风暴】
在一次去农村幼儿园“送教下乡”活动中,我们带去了由省优秀青年教师组织的优质示范活动,其中有一节是科学活动“伸与缩”,执教的教师准备了大量来自生活中的物质材料:有扇子、尺子、梳子、鱼竿、板凳、水杯、衣架、手机、吹风机、眼镜、水桶、管子、勺子等。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专心地摆弄着自己手上的物品,自由的探索着物品“伸与缩”的现象,个个主动积极。活动结束后的评价互动环节里,一位农村幼儿园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城里来的老师组织的活动就是好,孩子们都喜欢,我们平时就没有这样组织过,真是大开眼界”。
那么这个活动为什么受幼儿的喜爱,受观摩者的好评?幼儿园教育活动有哪些组织形式、实施途径和组织策略呢?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途径,将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去执行以实现活动目标或教育目标的过程。也包含在组织过程中对实际情况应对的各种策略。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常用的组织形式有三种: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一)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指的是全班幼儿、全年级幼儿或全园幼儿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这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今后较长时间内,都将是我们要采用的基本教育活动形式。
1。集体活动的特点
(1)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面向全体幼儿。
(2)在目前我国幼儿教师资源较为匮乏的情况下,能够满足幼儿教育活动中对师资的需求。
(3)由于幼儿个别差异大,集体活动形式难以照顾到每个幼儿的需要,难以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由于一位或两位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组织活动,难以较为仔细地观察到每个幼儿的需要,难以更好地组织幼儿有效地学习。
2。集体活动组织时需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功能
集体活动这一组织形式,特别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幼儿遵守集体规则和遵纪守法的公民素质;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会聆听、学会等待、学会轮流的基本交往技能;帮助幼儿形成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2)建立良好的常规
所谓常规就是指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如发言要先举手,教师同意后方可起立发言;听到铃鼓声,这是集合的信号,就要马上停止自己的一切活动等。良好常规的建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少和避免时间的隐形浪费和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
(3)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
集体教育活动最大的优点是能够面向全体幼儿,但最大的不足就是难以兼顾个别幼儿。教师在运用时,要尽可能地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
(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成员,以共同的“任务目标”连接而成有分工、有配合的活动“共同体”。[2]这种活动形式可以是教师有计划安排的活动,可以是教师组织引导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活动。
1。小组活动的特点
(1)以幼儿主动学习为主,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操作材料,与同伴交流。
(2)较集体活动而言,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能够更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幼儿,对幼儿活动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
(3)对教师的资源要求更充足,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2。小组活动组织时需注意的问题
(1)引导幼儿明确小组的活动目标,因为活动目标本身对小组成员的行为就有很好的管理与指导作用。
(2)教师在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应有层次性和多元性,这样可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需要,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教师要充分相信幼儿,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自由分组、分发材料、成员分工、矛盾冲突等)。当然,这种信任和放手并不等于教师可以不予指导,任其自由活动,教师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幼儿小组活动的进程,适时、适度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个别活动
个别活动是指由一位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或是幼儿自发的自由活动。一般来说,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大家比较重视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的实施,而对于个别活动的重视和运用程度是不够的。
1。个别活动的特点
(1)对个别幼儿的关注度较高,有利于全面细致地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