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教育概论心得体会 > 第三 幼儿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第2页)

第三 幼儿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第2页)

(2)幼儿教育通过综合性户外体育活动发展学前儿童身体。以提高一个体育技能目标为中心,其他各项体育项目参与其中,就是所谓综合性户外体育活动。比如,户外体育活动“小兔摘柿子”就是以练习幼儿立定跳远,提高幼儿双脚的力量为主要目标,而在活动过程中,又设定了钻、爬、双腿跳等一系列活动,从而让幼儿在全身都得到运动的基础上,开展目标活动“立定跳远”。通过综合性户外体育活动学前儿童的身体各部分得到了运动和锻炼,身体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3)通过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发展学前儿童身体。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是以区域化的形式将户外专门体育活动和户外综合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即将各种体育技能像室内区域活动一样划分成不同发展目的的区域。在户外区域体育游戏活动开展后,幼儿通过钻爬区提高钻爬能力;通过投掷区,投掷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跳跃区,跳跃能力得到了发展等,而各项能力的提高又让幼儿的健康体格得到了增强,为健康体魄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

2。幼儿教育对于儿童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幼儿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同时,幼儿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要受儿童发展的制约

幼儿教育能影响儿童的发展,但是,幼儿教育要发挥这种作用,必须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是不能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的。

1。幼儿教育要以儿童为主体

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施加影响,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的作用对幼儿来说是外部影响,幼儿要通过自身的活动来接受这些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以幼儿为主体,以儿童为中心。

首先,教师要尊重幼儿。一方面,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听取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另一方面,幼儿在智力结构、发展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教师要平等地对待他们,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其次,把幼儿看成教育的主体,并不是放任幼儿自由地发展。教师要明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对幼儿施加影响,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2。幼儿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比如,幼儿在出生后第一年中身高和体重增长最快,身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也处在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中。此时,婴儿的身体虽然在快速生长,但十分娇弱。在教养过程中,成人要精心呵护,合理喂养。三岁的儿童身心都开始成熟和充实起来,个性也逐步开始发展。这时的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多种方式,如游戏、日常生活和多种操作活动来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创设条件鼓励儿童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交往,并教育他们学习与他人交往和相处的方法;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他们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其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

3。幼儿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儿童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和条件,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扩展和延续,阶段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连续不断的演进过程。学前教育必须遵循这个规律,符合儿童的生理特征和接受水平,善于选择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期进行,促进儿童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如思维发展的阶段和顺序以及每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在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但由于环境和教育在儿童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是可变性。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教育既要以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依据,又要考虑到个别差异性,对不同儿童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学以致用】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半岁婴儿去读“早教班”?

王娟今年27岁,6个月前生下女儿后,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几天前,王娟和朋友聊天得知,许多朋友都把襁褓中的孩子送到专业早教机构,希望在科学的教育方法下,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被送去“上学”的孩子中,大的两岁,小的才5个月。王娟丈夫闻讯后,不顾各种早教机构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的高额收费,强烈要求送6个月大的女儿去“上学”。

王娟想让女儿随性成长,又担心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女儿会输在起跑线上。为此,她犹豫不决。

如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很多家长的座右铭,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如果你是王娟,你会送6个月的孩子去读“早教班”吗?

【课外拓展】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因此人不可能知道,在他身上自然禀赋到底有多大”。“有些父母为他们的孩子说话早熟而感到高兴。但一般说来,这样的孩子后来就不会有什么大成就。一个儿童的聪慧必须是孩子式的聪慧,而不能是对成人的盲目模仿。如果一个儿童满口成年人的那种道德说教,那就完全超出了他的年龄的规定,而是一种纯粹的模仿。他只应该具有儿童的知性,而且不能过早地表现出来,这样一种早熟的孩子决不会长成一个真正有见地的、具有开明知性的成年人。”

(资料来源:[德]依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9~40。)

[1][美]贾珀尔·L。鲁普纳林等主编。学前教育课程。黄瑾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2]GeorffeyScarre,,ParentsandPolities,CambridgeUyPress。1989,25。

[3]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

[4][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35。

[5]周作人。艺术与生活——儿童的文学,转引自刘晓东著。幼儿教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49页。

[6][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8页。

[7]郑晞。小议儿童观。文教资料。2009(11),155~156。

[8]http:edu。sina。。gkao2009-12-071601229006。shtml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