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是指学前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前儿童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启迪儿童心智、指导儿童学习以及调控课堂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讲述在指导学前儿童掌握系统的结构化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1。直观讲述
学前儿童的心理具有直观性、可感受性等特点。遵循直观性原则,具体而形象地向学前儿童讲解基本的生活、卫生、安全知识和技能,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可提高学前儿童对健康教育的兴趣,促进幼儿健康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2。简明讲述
学前儿童教师讲解的语言表达要简明精练。教学语言的简明性是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所决定的。学前儿童神经系统容易疲劳,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短,因此,学前教师不能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必须简明讲述,提炼归纳健康教育内容或动作要领,把教学内容用简练的几句话或几个字表达出来,适当运用口诀,使学前儿童印象深刻,容易理解。
3。有针对性讲述
学前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运用不同的讲解语言,这便是常说的“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语言有产生释疑解难、启发诱导的力量,取得时效。
(二)观察
由于学前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托幼机构健康教育活动中,还可引导学前儿童对一些具体事物进行观察。在组织观察活动中,学前教师应注意首先提供观察样例,再进行观察指导,最后还应巩固学前儿童的观察时效。
1。提供观察样例
样例在技能习得的早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减少尝试错误的次数,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在健康教育活动开始,学前教师可以给学前儿童提供观察样例,让学前儿童注意并熟悉观察对象,为此后的学习“定向”。学前教师要向学前儿童提出观察目的,即观察什么,引起观察兴趣,引导学前儿童自始至终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如在小班健康活动“宝宝爱刷牙”中,学前教师可给学前儿童提供视频样例“正确刷牙的方法”。
2。进行观察指导
观察过程中,学前教师要用语言和手势进行指导,学前儿童按顺序观察和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即观察方法)。同时调动学前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并有意识地在观察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
首先要教给学前儿童观察方法。除了让学前儿童了解观察顺序外,还可以教学前儿童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观察,这也是观察教学法中最常用的方法。观察前要明确提出观察目的和要求,而不是让学前儿童随意观察。
其次在观察过程中,要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启发学前儿童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事物,并尝试让学前儿童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3。巩固观察成效
观察结束时,学前教师应总结学前儿童观察到的对象,让学前儿童将观察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条理化。同时还可做观察记录,记下他们的感受、体验、发现与认识。观察记录是指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选择可以表现学前儿童个性或某方面发展的有价值的行为,运用记叙性和描述性语言记录他们的动作、语言和活动,并且加以分析,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获得真实具体的信息。
(三)情境教学
《教育大辞典》将情境教学定义为: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可激起学前儿童对各种健康知识的学习兴趣,学前儿童在各类情境中探索和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情境教学中,学前教师应事先创设仿真情境;让学前儿童投身到情境活动中,并在情境中获得切身体验。
1。创设仿真情境
仿真情境是通过各种方式创设的模拟生活情境,如模拟游乐场、模拟银行、模拟厨房、虚拟实验室、虚拟驾驶室等。在托幼机构健康教育活动中,从关注学前儿童健康、重视学前儿童安全意识的养成出发,学前教师创设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仿真场景,激发学前儿童活动的兴趣。
2。投身情境活动
让学前儿童在预先创设的仿真的情境中,观察和分析情境中所涉及的健康问题。也可通过情境演示使学前儿童投身于情境活动中,情境演示的主题源于学前儿童的现实生活,因而能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较好地帮助学前儿童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同类问题和冲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行为。
3。获得切身体验
情境教学贵在让学前儿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切身体验。学前儿童的体验可以分为真体验与伪体验两种。若学前儿童通过体验实际获得的结果确实是由前期亲历过程而来的,而不是其他外界因素强加的,过程确实是结果的“因”,我们就说是学前儿童的体验是真体验;反之,则是伪体验。学前儿童在情境教育活动过程中可意识到危险因素,想方设法避免,从而获得真体验。托幼机构也因此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以上健康教育的各种方法,各有优点和局限性,但各种方法之间又有密切联系。学前教师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应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有效教育方法。